秀美的大莲湖村。(资料照片)
初春的大通湖,水面波光粼粼。省道307贯穿千山红镇大莲湖村,将这个秀美的渔村一分为二,串联起村民奔向共同富裕的新希望。
从年年修路难到户户通硬化路,从传统养鱼困境到光伏产业赋能,从矛盾纠纷频发到法治文化浸润……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以来,这个曾以国营渔场闻名的村落,找准生态与产业的平衡点,激活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力,如今正以路畅、业兴、民和的崭新面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从泥泞不堪到“黄金走廊”:29.8公里泥巴路华丽变身
“以前鱼车一过,路上全是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脸灰。”回忆起曾经的村路,村党总支书记祁忠桂感慨道。
大莲湖村拥有29.8公里的公路,但由于过去道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这些泥泞不堪的土路成了村民们日常出行的“拦路虎”。“过去每年仅能硬化500米,全部硬化至少需要10年时间。”祁忠桂说,这几年,随着驻村帮扶资金的注入,大莲湖村基础设施迎来了发展的“加速度”。至今年年初,大莲湖村实现了全村公路的全线硬化,彻底打通了5处交通“肠梗阻”,并安装了370盏太阳能路灯。曾经坑洼不平的泥泞道路焕然一新,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其中,主干道莲湖桥和莲政路直接连通镇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黄金走廊”,为村民出行和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的升级不止于路。曾经低矮的电线杆全部“长高”至9米,网络信号覆盖全村每个角落,村民们再也不用为信号差而烦恼。
村民朱雪梅在自家鱼凼之间的空闲地建了一所敬老院。村里将周边公路硬化后,还进行了美化和亮化。朱雪梅在院里种满了桃子、柚子、脐橙等特色水果,一时间敬老院成了村里最美丽的角落。
村“两委”以敬老院为核心,开展美丽屋场建设,对莲政路沿线32个庭院实施了“六个一”美丽庭院建设。沿路栽种的月季、茶花、红枫与32户美丽庭院相映成趣,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发展甲鱼养殖、香柚种植,仅庭院经济就为村民增收超10万元。
特别是敬老院附近的10个庭院,是村里倾力打造的示范样本。这些庭院宛如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卷,门前蔷薇花藤交织,微风拂过,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统一的木栅栏式对开门,以天然原木制成,既质朴又优雅,与庭院的自然韵味完美融合,推开门,干净整洁的庭院,水波荡漾的鱼凼,环绕着鱼凼是各式各样的经济作物,有果树,也有芝麻等,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主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品味。
朱海军、朱海强两家兄弟住7号庭院。两兄弟屋后有两口鱼凼,养殖了一些甲鱼,凼边种植了20多棵果树,加上散养的鸡鸭,一年下来可增收3万余元。
从“四大家鱼”到“光伏+龙虾”:6000亩水域绘新蓝图
作为国营农场改制村,这里拥有6000多亩水域,人均4.3亩,“四大家鱼”养殖曾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建村初期,为增加收入,村民们纷纷转向高密度养鱼,虽然鱼的产量大幅提升,但价格却逐年走低。“近些年,鱼价最低时仅在5元左右徘徊,勉强保本,还不算饲料成本。”祁忠桂坦言,面对困境,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留守的60岁以上老人一度陷入迷茫,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
有些村民将水域承包给外地人种藕,渐渐地弊端显现:种植了藕的水域,淤泥堆积有半个人高,生态破坏严重,水质也受到极大影响。若是再修复成精养塘,需要连续几年晒塘,不仅耗时漫长,成本也高昂。
大莲湖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外出考察取经,积极探索既能做到科学规划与生态修复相融合,又能带领村民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水域管理模式。
村里创新推出“确权不确水面”的管理模式,首先将分散的、闲置的水面进行整合,在陆续劝退种藕户,再将水面统一打包对外流转。这一下整出了433余亩,部分目前已经被村民承包养殖甲鱼,去年为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村民蔡国华就是其中的承包户之一,他承包了100余亩,其中80多亩发展稻虾养殖,剩下的养殖四大家鱼和甲鱼。
破局往往源于机缘巧合。大通湖区引进了190M 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大莲湖村因提前流转好的水面,为项目落户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去年,项目在村里正式启动,目前施工已接近尾声。
蔡国华本是村里的养殖技术指导员,引进光伏项目后,他邀集另外4户养殖大户外出考察,发现澳洲龙虾对水温要求高,需要气温高、含氧量高,且能遮阴的地方,这种生长环境可以和光伏项目结合,于是,他极力主张村里打造“板上发电、板下养虾”的立体模式。
村“两委”采纳了这一建议,目前村“两委”和光伏项目签约了3500亩水面,周期为26年。祁忠桂算了一笔账:村里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集中流转水面,叠加光伏租金后,亩均收益可达1300元,是单纯养鱼的3倍。
从外树形象到内塑精神 美丽渔村完美蝶变
如今的大莲湖村,已成功通过省级“和美湘村”验收,“路通了、钱多了、心齐了,日子更有奔头了。”这样的喜悦之声,在村中处处回荡。
这一切,离不开一支特殊队伍的辛勤付出——他们是由市司法局、市妇联和中国移动湖南有限公司益阳分公司联合组成的驻村工作队。这支队伍从加强党建工作入手,围绕思想引领、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基层治理等方面,塑造外在形象、提升内在精神,积极发展青年党员,培养年轻村干部,全面提升了村文化、乡风文明和农民素质等内在“气质”,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为大莲湖最亮丽的风景线。
过去,因改制建村遗留的历史问题,村民间因鱼凼边界纠纷频发,矛盾不断。市司法局派驻的两任队长黄武名、邓志军接力推进法治建设,将法治春风吹遍村庄。他们在村口修建了法治广场,推行“三长制”,设立23个邻长,为村庄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前年,为响应大通湖区移风易俗、散坟集中迁入公墓的政策,村里顺利治理了600多座散坟,腾出了大量土地空间,为村庄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4年的接续打造,大莲湖村成为当地乡村治理的典范,民主法治示范村初具雏形。
益阳移动公司在该村率先开展“数字乡村”平台建设试点,全额投资平台软件开发,并在人员密集区域、重要路口等关键部位安装了摄像头。此外,还为110户农户配备了监控设备,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大莲湖村的通信设施和村级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村级治理、疫情防控、智慧党建、村务公开也成为了得力的助手,大莲湖村成为了大通湖区第一个“数字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市妇联的队员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每年定期举办关爱儿童公益活动、重阳节敬老爱老等活动,并积极推动湘妹子能量家园关爱服务和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服务。
许多热爱广场舞的村民纷纷提议,希望村里能有一个专门的跳舞场地。驻村工作队积极响应,将村委会后方的一片闲置土地改造一新,建成了一个乡村大舞台,并配备了锣鼓、音响等设备。他们还协助村里成立了第一支文娱队——威风锣鼓队,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朱雪梅,便是队伍中的活跃分子。她自豪地分享道:“现在有20多位姐妹们加入,一有空大家便聚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艺。”这支队伍,已成为周边地区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亮点,频频受邀献艺。
今年春节前夕,乡村大舞台迎来了它的首场联欢盛会,村民们倾心献上了13个精彩纷呈的节目。村里老人说道:“已经许久未曾有过如此热闹非凡的景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