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3-15 12:1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高亚和刘峰察看西瓜苗长势。卢静摄

  3月10日,桃江县三堂街镇赤塘村的育秧大棚里,致富能手刘峰蹲着察看秧苗长势。“今年我首次尝试自主培育西瓜苗,目前倒伏率在可控范围内,预计届时可满足三四个标准大棚用苗需求。”他告诉记者,若这次育苗成功,他还将继续尝试辣椒、茄子等育苗计划,为合作社拓宽增收渠道。

  这位两年前还在城市里穿梭送餐的外卖骑手,如今已是村民争相请教的“田秀才”。

  赤塘村曾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经济滞后。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村庄完成了道路硬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发展了油茶基地及粮油加工生产线,壮大了集体经济,村容村貌全面提升。“人才断档、产业结构失衡、科技滞后,是我们必须跨越的‘三道坎’。”赤塘村“90后”村党总支书记高亚说,村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智慧农业建设滞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抗风险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使得产业依旧很单一。为此,赤塘村创新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构建村集体为主导、合作社为主体的人才发展格局,通过“政策扶持+村干部帮带”的服务机制,破解赤塘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困局。

  村民刘峰就是新农人培育计划的受益人。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一户一策”精准培育,为刘峰匹配10亩试验田种植西瓜,由农技专家全程指导。其妻子张佩沟通能力强,村里将她培养成了销售能手,成为丈夫的“黄金搭档”。

  去年,村集体帮刘峰夫妻二人从湖南农业大学要来20余亩优质油菜籽,开展特色油菜种植试验,经过刘峰的精细化管护、张佩的吆喝,前不久菜薹单价卖到了8元一公斤,还带动30余户农户跟进种植。如今这对“黄金搭档”领衔的合作社,已发展为集西瓜、油菜、水稻于一体的县级示范主体。

  村民高春燕和钟军两口子也通过该计划找到了致富之道。这两口子都是“90后”,会驾驶旋耕机等农机设备。2024年,他们利用村里闲置的山旮旯土地种植黄豆、棉花,面积达200多亩。村里一有机会就为他们搭台,不仅协助完善旱土的灌溉系统,还邀请农技专家上门指导,打开他们的发展思路。

  去年,村“两委”在推进秸秆回收综合利用项目时,建了个秸秆收储中心,配备自动化捆草机等设备。高春燕和钟军干劲十足,操作设备协助村里回收秸秆,张佩负责到汉寿联络市场,一场漂亮的秸秆回收销售组合仗打响了。许多养殖户慕名而来,去年底全村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创造集体经济收入4万余元,彻底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难题。“每吨秸秆能卖650元,村民从‘怕烧’变成‘抢收’。”高亚说。

  秸秆回收综合利用,让村“两委”深切体会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价值。于是,利用仓库空档期,村集体储备了生物有机肥,购置了旋耕机等农机装备,构建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服务体系,还派遣钟军、胡建美等人外出参加无人机植保实训。

  最具创新性的当属山坳间的创客孵化基地。一个山坳里的废弃猪场,微改造以后,成了一个可直播展示农产品、开会和休息的场所。这里有青石垒砌的乡土味,也有桃江独特的竹元素,远远望去,是梯田上独特的风景线,已经吸引了4拨创客团队过来直播。

  过去受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赤塘村一直以种植一季稻为主。今年开春以来,村里决心探索新的领域,修建了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高标准育秧大棚,准备试水千亩双季稻种植。能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底气来自刘峰、钟军等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积极响应,还带动村民加入其中。“有收成就有人干,有人干就有收成!”高亚说。赤塘村以业聚才、以才兴业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如今,村里有水稻、油菜、油茶等产业,“田秀才”“农机手”本领也逐渐展现,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卢静 张英杰责任编辑:徐王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