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油菜花田打卡拍照。刘舒婷摄
阳春三月,陌上花开。随着油菜花逐渐染黄大地,我市乡镇油菜花节竞相登场,游客们纷纷前来赏花。一朵小小的油菜花,不知不觉描绘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兴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我市是农业大市,有6个全省油料生产大县。连日来,记者走访全市农村,探寻这一朵油菜花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
花开了,农村面貌更靓丽
“金黄灿灿染三春,映日摇风自散馨。”在沅江市琼湖街道保民村,第三届保民油菜花节正在进行,绵延数里的金黄色油菜花海与白墙黛瓦的农舍相映成趣。
数年前的保民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每年春耕前,农田里残留的是一茬茬枯萎的水稻秸秆,显得了无生机。“以前我们也种油菜,但没想到这还可以‘卖风景’。”望着一拨又一拨游客,村民曹学海不禁感叹。
日前,桃江县三堂街镇第三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湖莲坪村开幕。“非遗龙舟文化体验”“花田踏青”“乘舟观江”等活动项目串起当地乡村的自然人文景点。
近年来,湖莲坪村积极进行冬季油菜种植及水稻种植,成为远近闻名的“万亩油菜花海基地”,“油菜经济”也因此成为湖莲坪村的主打产业之一。油菜种植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花开时节,众多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又带动了“赏花经济”。
前些年,湖莲坪村成立了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先后投入180万元购买三艘游艇,还投资310万元建设美丽屋场和资水湾民宿。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是为前来赏花的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选择和便利。现在,湖莲坪村已获“省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省级卫生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在南县乌嘴乡罗文村,记者看到在油菜花海的掩映中,坐落着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涂鸦民居。“以前为了发展旅游拆掉一些老房子,老百姓非常不情愿,现在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便开始主动进行农房改造。”该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以前村里油菜花种植不成片,没形成吸引游客的景观。现在几千亩油菜花连成花海,还专门修建了观景台,设计涂鸦民居,拓宽游道等,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行走在这个村庄,随处可见村道两旁小楼外墙、树木、地面、灯杆、桥梁上“爬”满了惟妙惟肖的3D涂鸦。它们与油菜花海碰撞出的奇妙火花,让罗文村人气爆棚。罗文村也因此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在2023年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人来了,农民生活添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往每年春节过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小孩,成为“空心村”。而随着油菜花旅游的火热,农村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气。
连日来,随着气温回升,大通湖区的油菜花陆续盛开,踏春赏花游玩已成为大通湖区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不少游客慕名打卡。
走进北洲子镇北胜村,万亩油菜花在和煦的春风中竞相绽放。放眼望去,金灿灿的油菜花像一幅精美的油画。微风吹过,油菜花卷起层层金色的波浪。游客流连于金黄的花海中,或漫步其间、或拍照打卡,构成了一幅花在丛中笑、人在景中游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大通湖大闸蟹”慢慢积累了名气和人气,同时借助南县“罗文花海”国际涂鸦文化节及厂窖惨案纪念馆这条精品文化旅游路线,“借道超车”的效应日益显著。每逢周末,长沙、华容等周边地区,甚至株洲、湘潭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田边驻足,在花间留影,大通湖逐渐融入了湘中北环洞庭旅游圈。
熊燕夫妇在南县罗文村油菜花景区周围开了一家名叫“擂茶西施”的小吃店。“这几年明显感觉游客越来越多了。”熊燕说,游客多的时候,10元一杯的擂茶,一天能卖500多杯。如今她一个人坐在家里,一年就有20来万元收入。
农民从小看到大的油菜花,正成为带动他们增收的“致富花”。
在赫山区谢林港镇,每年油菜花开不仅把乡村装点得秀美如画,还吸引了四方游客,带动了农家乐产业,油菜种植更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眼看着家乡的油菜花越来越“热”,在外打工的汤国强前几年将自家5亩多地流转给该镇稻油轮作示范基地统一种油菜,自己则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10多万元。
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鑫介绍,这里有近20家农家乐,在油菜花开、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平均每家日营业额可达1万元。
村富了,产业发展有动力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从“食用之油”到“旅游之花”,油菜花的附加值大幅提升,俨然成了“软黄金”。
去年,南县在油菜花海举办的马拉松比赛吸引游客约2.96万人次,拉动旅游综合消费约2220万元;在沅江市保民村,近1个月的油菜花季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当地村民、合作社、农产品企业设置展厅、展台、售卖摊位124个,销售当地生态稻米、食用油、非遗食品、水果等,带动销售额600多万元。
资阳区长春镇幸福村村民谭正辉家有10亩地,过去种水稻、油菜,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这两年,他将10亩地全部种油菜,并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有六七万元。“一二三产融合才有出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谭正辉却摸索出了致富的门道。
在桃江县三堂街镇赤塘村村民活动中心旁,村集体投资兴建的菜籽油与茶籽油加工基地以及冷链仓库特别打眼。
2021年,赤塘村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了赤兴原生态食用油加工厂,建设茶籽油生产线和菜籽油生产线各一条。加工厂里招募有能力的村民负责加工,村“两委”则负责销售,创立“黄栗山”品牌。如今,“黄栗山”已拥有系列产品10多种,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也已形成。2022年,赤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黄栗山”品牌的创立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大家又将目光投到了油茶林上。村干部鼓励村民发展油茶产业,免费提供油茶苗,还统一收购村民手上的油茶籽。一时间,村民纷纷自发上山抚育老油茶林,栽培新油茶林,全村又新发展了1000多亩新油茶林。
一朵小小的油菜花,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启示。在“金色农业”的带动下,赤塘村的大米加工厂、养殖合作社逐年增加,还引进了电子厂,越来越多村民回到了本地就业。
记者手记
让更多油菜花扮靓乡村
近年来,以油菜花为代表的赏花观景,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的标志性卖点。毋庸置疑,赏春花、品民俗、忆乡愁,烂漫花海引来的游客所带来的土特产、餐饮、住宿等消费,是油菜花海背后的经济逻辑。观光农业的主阵地在村庄,建设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能让赏花的流量变“留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遏制可能出现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绿色发展为支撑点,优化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发挥好劳动力、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乘数效应,通过生产生态一起抓,使乡村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加。同时,可以从菜籽油、花蜜,到菜薹、化妆品等各类衍生产品,持续延伸壮大油菜全产业链,为广大农民带来可观收益,推动乡村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的协同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