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藜蒿孕育的“大产业”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4-07 09:23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洞庭湖畔,散发着浓郁清香的蒿叶生长旺盛。把新鲜的藜蒿做成藜蒿粑粑,是湖乡人民享受春天的“仪式感”,藜蒿粑粑外焦里软、油而不腻的口感,是萦绕心头的美味记忆,也是在外游子的思乡寄托。在沅江市,有对“姐妹花”把这口“家乡味”做成了大产业,不仅在本土小有名气,还通过网络平台将藜蒿粑粑卖到全国各地,带动了周边乡亲增收。

  4月1日,记者走进湖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49岁的王建云和员工们正在对刚刚收购回来的蒿叶进行加工处理。来到生产车间,只见一桶桶糯米、粘米、白糖整齐摆放在一侧,已经搅拌均匀的蒿叶面团通过机器碾压,变成一块块大小均匀的饼状,顺着流水线“滑入”工人手中打包装袋。王建云笑眯眯地介绍,2月至4月是销售旺季,清明前后更是销量火爆,工厂加班加点赶订单。

  “新鲜采摘回来的蒿叶清洗干净后,与糯米粉和水搅拌均匀至面糊状,放入锅中蒸熟后,再不断地捶打,让青汁和米粉充分融合,直到青青的色泽逐渐显现,将打好后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撒上些糯米粉,一捏一切一压就可以了。”一阵寒暄过后,王建云颇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起藜蒿粑粑的制作过程。藜蒿粑粑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十分讲究。“就从选藜蒿来说吧,老了纤维感过重,太嫩了香味不够,深绿色最宜,用手一掐就断的。”王建云介绍,藜蒿收集后,先浸泡15至30分钟,让泥沙自然沉底,再用水冲洗。洗净后,用开水煮,煮至变色后迅速捞出过凉水,这一步叫“杀青”,用来去除藜蒿的涩味。“杀青绞碎后的藜蒿还有热量,必须等到完全放凉才能放入冷冻室,否则会发黄变质。”王建云说。

  为了做出最佳口感,王建云反复研究藜蒿、糯米、粘米的配置比例,“蒿草含量足才会香,但太多就难成型。”王建云说,这中间的平衡点,她们姐妹俩足足研究了一年。

  当记者问起何时学会的这门手艺, 王建云乐呵呵地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奶奶经常会用野菜来制作各种点心充饥,我们一群小孩就围在她旁边,耳濡目染下,渐渐地便将制作手法烂熟于心。”后来,王建云的父母将老辈传授的经验方法不断改进,她家的藜蒿粑粑在方圆十里八村也渐渐有了些名气。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多,她家办起了手工作坊,“健食源”藜蒿粑粑品牌也初具雏形。

  2019年,在外从事医疗行业的王建群、王建云姐妹怀揣着对故土滋味的眷恋,回到家乡沅江,开始对“健食源”品牌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创新,创办了湖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并购入了一批生产设备,使藜蒿粑粑从手工制作转向机械化生产,加以现代化工艺生产流程的改进和提升,既保留了“古早味”,又焕发了新活力。

  “传统手艺要实现产业化,必须跨过标准化和四季供应的门槛。”王建云介绍,历时3年攻克技术难关,通过改良工艺锁住野生藜蒿的清新本味,在零添加前提下实现口感全年稳定。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让2024年公司藜蒿粑粑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更助其入选沅江市级非遗名录。

  如今,在烟波浩渺的南洞庭湖畔,承载着世代湖湘人乡愁的藜蒿粑粑,已成为沅江市非遗产业振兴的亮眼名片。通过王建群和王建云姐妹的匠心传承与创新,藜蒿粑粑从农家灶台走向全国餐桌,让越来越多的广深北沪食客通过电商平台品尝到湖湘风味。每年三、四月,王建云两姐妹会组织百余名沅江市万子湖村村民采摘嫩叶,全年发放工资超200万元,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

  从记忆中的春日限定到四季飘香的非遗美食,藜蒿粑粑的产业化之路,不仅书写着传统手艺的现代转型范本,更见证着新一代湖湘人用创新守护乡愁、以产业反哺生态的生动实践。在这片洞庭湖滋养的土地上,古老滋味正酿出乡村振兴的新故事。“我的目标是将‘健食源’藜蒿粑粑打入全国各地的湘菜馆。”王建云笑着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刘舒婷 莫妮娜 黄拥军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