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亩农田一人管 育秧盘搬进空调房

——赫山区春耕生产新气象背后的新质生产力跃升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4-07 09:28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春耕时节,赫山区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无人机盘旋、机械轰鸣、流水线高效运转,田间气象站24小时监测温度湿度等关键性数据……种田“老把式”们纷纷感叹——农药不用背桶喷了,秧苗不用弯腰插了,连种子都住上了“空调房”。有了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模式,实现了穿着皮鞋种田的美梦。

  智慧农机显身手——从“人海战术”到一人管几百亩农田

  眼下正是早稻育秧的关键期,位于兰溪镇苏家湖村的江南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迎来了参观、学习热潮。“我们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两个,参观的人却很多,一波接一波。”公司相关负责人薛永强边推开育秧工厂的大门边语气轻快地介绍。

  走进宽敞明亮的育秧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炫酷的“庞然大物”——循环运动式育秧苗床。该育秧苗床有近10米高,很像一个立体停车场,上面搭载了自动喷淋装置、补光灯、温度湿度监控装置、摄像头等智能设备。薛永强介绍,每排育秧苗床可同步育秧3015盘,能为75亩稻田提供足够的秧苗。目前,10排育秧苗床都已进入满负荷运转状态。与传统的育秧方式相比,育秧苗床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科学调节温度、湿度等参数,为水稻种子提供适宜生长环境,加快育秧速度的同时,大大提高秧苗存活率。“在这里,从种子到秧苗,最快只需20天,相比传统育秧节省7至10天时间,存活率约98%。”薛永强说。

  在欧江岔镇清明水稻种植合作社的农机库,56岁的种粮大户陈清明正忙着和工人一起检修设备。在这间简陋的农机库里,2台水稻插秧机、2台大功率收割机、3台无人机整齐排列,6台日烘干能力20吨的烘干机随时待命,两座1500吨的粮仓巍然矗立……陈清明表示,如今的春耕生产不再依靠“人海战术”,越来越多高素质农业人才既懂农业技术,又能熟练应用智能化工具,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几百亩农田。

  今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被首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湖南省农机化重点县区,赫山区深知农机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近年来,赫山区以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为引擎,推动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和农业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全区通过“三合一”政策叠加(购置补贴、报废补贴、作业补贴联动)、App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及“区—镇—村”三级监管网络,累计受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资金157.28万元,淘汰老旧农机183台,带动新机具购置补贴1672.636万元,实现“去旧换新”良性循环。

  2024年,全区新增智能农机301台(套),其中报废更新占比达42%,智能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机具成为主流。报废农机中,90%为能耗高、污染重的国二标准以下机型,置换后全区农机作业效率提升15%,柴油消耗量降低8%,碳排放量减少约1200吨。

  选育好一粒种子——打造全国首批全域“无不合格稻谷”县

  嫩绿的秧苗扛住了低温阴雨大风天气的考验,泉交河镇种粮大户刘杰军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些天,看着田间的秧苗拔节生长,他喜上眉梢。“这些秧苗都是‘宝贝’,跟一般的水稻品种不一样。” 刘杰军告诉记者,今年早稻育秧特意选用了中安2号,这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湖南金健种业公司联合选育出的低镉早稻新品种。

  在泉交河镇,包括刘杰军在内的25家农业合作社都选择了镉低积累品种,全镇今年预计可实现繁育优质种子面积超2万亩。该镇党委书记陈国荣表示,根据“种业小镇”打造计划,镇里将大力引进制种企业,培育制种经营主体,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连点成线,打造种业展示轴,形成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种业产业集聚区;加强培训,提升农民种植技术和收入水平,培育种子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民增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在整个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牵引性。因地制宜选育合适的种子,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为解决“镉大米”问题,打造全国首批全域“无不合格稻谷”县,2021年,赫山区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开展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试验示范。2022年,试验面积达2300多亩,是全省面积最大的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示范基地。2023年开始,赫山区加大推广力度,增加种植品种,大面积推广中安2号、中安7号、臻两优8612、西子3号等早中晚稻品种。

  不仅如此,赫山区还成立了区级技术服务小组,制定镉低积累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手册,对种植户开展集中技术培训,发放栽培技术要点;组织技术服务小组成员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重点依托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技术规范、耕作模式、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预防因栽培技术不到位导致的生产风险。

  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用科技和创新让农业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

  传统农业依赖化肥农药,不仅破坏土壤、污染环境,还加剧气候变化。当“老办法”难以为继,新时代的农业工作者们如何破解困局?作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赫山区探索出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春耕生产的序幕刚一拉开,欣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迪就进入了异常忙碌的状态,每天都有不少农户打来电话,抢着订购有机肥料。在公司位于新市渡镇高冲村的生产基地,记者看到由猪、鸡、牛粪便添加竹木灰、秸秆、蘑菇渣混合而成的堆肥分区堆放,工作人员驾驶封闭式撒肥机械车将发酵好的有机肥送到田间地头。

  像这样的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在新市渡镇、龙光桥街道、衡龙桥镇等14个乡镇(街道)已同步展开。2024年,赫山区争取了1000万元的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正式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分四个片区制作和施用堆肥、液肥。由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与辖区内养殖企业进行对接,采用密闭罐车作为收集运输工具,对辖区内养殖企业的畜禽粪污进行收集,促进畜禽粪肥实现就地就近还田,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立足区域特点,赫山区以主要种植作物为主线,坚持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原则,因地制宜推广技术模式。目前,“固体粪肥+ N”模式主要用于油菜、果树、水稻等作物;“液体粪肥+N”模式则用于油菜、蔬菜、茶叶、艾叶等作物;晚稻采用“施堆肥减化肥”模式,配合施用部分复合肥,有机无机结合,做到生产与生态兼顾、减量与增效协同……“用畜禽粪便制成的有机肥料有很多独特优势,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大有益处。”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管理股工作人员李建秋告诉记者,赫山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粪污处理服务组织收集养殖场的畜禽粪污进行就近集中堆沤发酵处理,将发酵好的堆肥、沼渣、液肥等运送到种植户进行还田施用。畜禽粪污处理、使用,按照《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要求,采用条垛、槽式等方式堆沤处理。在检测合格、达标后,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将合格堆肥运输到指定地点,由种植大户按要求施用到地块、作物。目前,全区已生产堆肥2.5万吨、液肥9.5万吨,完成粪肥还田面积10万亩,带动区域内粪污基本还田,全区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曹灿 崔佳欣 胡馨文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