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沅江市草尾镇民主村的蒜薹郁郁葱葱。村民们手持特制工具,熟练地将蒜薹抽出、捆扎。村道上,冷链运输车往来不息。在这里,房前屋后的“方寸地”,正以亩均超7000元的产值,演绎着“小庭院大产业”的振兴传奇。
“这简直就是‘金条条’,去年7亩蒜薹净赚7万,今年准备再扩种2亩!”3月31日,在自家庭院旁的蒜田里,村民方夏成弓腰采收的身子充满干劲。他扩种蒜薹的底气来自当地实施的“四轮驱动”扶持举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蒜农提供种苗补贴、肥料购置补贴;农技专家驻点开展“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全流程技术指导;完善1500米衬砌渠、水肥一体化喷灌等基础设施系统;与辣妹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我们推行统一供种、统防统治、统一收购、统一品牌‘四统一’模式,让每根蒜薹都达到绿色标准。”村党总支书记郭希明翻开账本,上面记录着:2024年全村蒜薹种植面积达1153亩,通过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蒜薹亩产突破870公斤,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795元。曾经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如今化作“生财地”,这种见缝插绿的庭院经济模式在全村覆盖率已达59.5%。
在“辣妹子”的加工车间,蒜薹酱生产线高速运转。通过与“辣妹子”等企业合作开发深加工产品,民主村蒜薹附加值提升30%,注册的“宝蒜”品牌通过无公害认证后,市场溢价达20%至30%。“过去新鲜蒜薹每斤卖6元,现在加工后能卖到12元。”郭希明介绍,目前村子已成立合作社构建产供销一体化体系,2024年销售蒜薹超200万公斤。
随之而来的是“雁归效应”。7年前,在广州务工的村民刘建新被家乡蒜薹产业的广阔前景吸引,决定返乡创业。如今,他不仅种植蒜薹年收入超12万元,还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加入种植队伍。近年来,民主村有5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站在新建的500吨冷库前,郭希明就村子未来的发展侃侃而谈:“投资800万元建设的1500平方米农产品交易中心即将动工,将配套电商直播基地和检测中心,让我们的蒜薹走向全国。打算将‘庭院经济+’模式拓展至果蔬种植、民宿旅游等领域,进一步将庭院经济的‘盆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风景’。”
夕阳下,冷链车载着采收的蒜薹驶向长三角的各大商超。村民李大姐擦拭着特制采薹刀笑道:“这‘金条条’抽得越勤,日子就越有奔头!”从零散种植到产业集群,从传统农业到三产融合,民主村用一方庭院经济,书写着新时代的“富民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