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分拣茶叶。吴胜琳摄
在桃江县武潭镇,一条高速公路带动一片茶园,一片茶园又带活一方经济。益马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活力四射的茶旅走廊,堪称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4月24日,站在莲花坪村的茶山上远眺,只见益马高速公路如玉带蜿蜒,两侧千亩茶园如绿色海洋。“高速公路不仅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商机。”武潭镇党委书记杨明山介绍,当地通过“茶业种植+精深加工+文旅体验”全产业链布局,建设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让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莲花坪村由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桃江比较偏远的山村,受制于区位劣势,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2014年,乘着县里扶持茶产业的东风,村“两委”盘活闲置荒山,引进社会资本,建成千亩生态茶园。然而,2017年茶叶市场遇冷,由于品牌缺失、销售不畅,刚刚起步的产业陷入困境,镇村干部心急如焚。“全村人靠着这片茶园过日子,土地流转金、农民务工收入都指望它。好不容易看到希望,谁都不想它倒下。”村党总支书记莫杏中感慨。
2018年,益马高速公路通车成为武潭镇发展的转折点。“当时站在茶山上,看着通往安化的茶商车辆川流不息,我们就想,要是能让这些茶商停下来,走进我们村该多好。”莫杏中说。
这个朴实的愿望,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推动下逐渐成为现实。县领导多次出面联络,镇村干部历时大半年走访安化各大茶企。最终,冷市一家龙头企业被他们的诚意打动,收购了茶园基地并一次性预付3000万元土地流转金。
变化来得比想象的更快。满载茶叶的货车络绎不绝地驶出茶园,现代化的加工厂房拔地而起,沉寂的莲花坪村生机勃勃。随着桃江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落户,这里一跃成为核心区,茶园基地更成为引领园区发展的龙头企业。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武潭镇成立工作专班,从土地流转到环境维护,从招商引资到配套建设,事无巨细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短短1年间,灌溉渠道修通了,电网升级了,环园公路完成了黑化改造,园区硬件设施焕然一新。
新建的茶叶加工厂投产后,每年需要200万公斤鲜叶原料。这一需求让周边乡镇看到了希望,沾溪镇、大栗港镇、三堂街镇等地的茶园,曾经和莲花坪村一样面临发展困境,如今在工作专班的协调下,都搭上了这趟发展的快车,重新焕发生机。
从开垦初期的全员参与,到困难时期的坚持管护,村民们始终与茶园共进退。周庆林、周右军等有过种茶经验的村民前往安化学习先进技术。渐渐地,村里成立了一支50多人的专业采茶团队,六七十岁的村民成为主力,这支队伍以踏实勤恳的工作作风赢得了茶企的高度信任,不仅保障了本村茶叶生产,还主动为周边乡镇提供茶园标准化种植和采摘技术指导,与茶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现在,全村有200多人常年在基地务工,10多户村民自主开发了茶园,去年村里新增了1000多亩油菜,有20多位年轻人返乡创业,还吸引5家外商前来投资兴业。村里,有搞研学基地的,有发展油茶、羊肚菌、澳洲龙虾等种养殖的,还有以农耕体验为主线,借助已有景点,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年均客流量约10万人次,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这里,已发展成为桃江县及周边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村民们说:“环境好了,产业旺了,路变宽了,讨媳妇都格外有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