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明(左)和儿子杨迪探讨种植技术。吴胜琳摄
初夏的赫山区衡龙桥镇湘江西村,杨利明在连片的辣椒大棚间穿梭,指导村民采摘辣椒、移栽下一批辣椒苗。不远处,儿子杨迪在办公室快速敲击键盘,准备下午农业交流会的发言稿。这对父子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田间地头书写着新时代的“辣椒经”。
“老把式”的三次突围战
皮肤黝黑的杨利明是当地有名的农业“老把式”。2012年,他舍弃城市的安稳工作返乡创业,联合4名农户成立银桥合作社,首年便以500亩菜地的丰收赢得开门红。然而,2014年,因周边同质化竞争导致其合作社的蔬菜滞销,一度让他动了放弃的念头。“可我走了,乡亲们怎么办?”倔强的他不愿放弃,四处取经,最终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将传统辣椒提纯复壮,培育出富含辣椒碱的优质辣椒品种“魔山壹号”高维C辣椒。
“当时没人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杨利明摸着辣椒叶回忆道。他力排众议推行单品战略,种植了500多亩“魔山壹号”高维C辣椒,原本以为能大展拳脚,可没想到先后遭遇了洪灾、雪灾,损失惨重。痛定思痛,杨利明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投入百万元改造基础设施,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建实验基地,把传统种植升级成智慧农业。
“新农人”的数字革命
当父亲在田间摸爬滚打时,“85后”杨迪正用键盘“敲”开现代农业新天地。2017年创建欣博农业的他,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把父亲眼中的一棵棵“辣椒树”的生长信息变成了数据模型。“温度每升高1℃,辣椒碱含量变化0.3%……这些数据就是现代农业的密码。”这位长沙理工大学毕业生建立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让辣椒从亩产到品质都变得可控。
在杨迪推动下,合作社已建成全市首个辣椒生长数据库,每株辣椒都有专属“体检报告”。他开发的电商平台让每公斤256元的精品辣椒直供沪广高端市场,农旅融合项目更是吸引城市家庭体验采摘。2021年,公司获评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次。
两代人的奇妙“化学反应”
走进银桥合作社,父子的“互补哲学”随处可见:杨利明手写的种植笔记旁,是杨迪设计的智能灌溉终端;传统育苗棚对面,立着物联网气象站;工人在这边抓紧采摘头茬上市的辣椒,科研人员在那边采集分析辣椒生长数据……这种传承与创新交融的新老农人齐头并进模式,催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单品种植每年省800吨肥料”“数据化管理让损耗率下降18%”……父子俩的“小账本”背后是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如今,他们推行的“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已带动全镇种植3000亩高维C辣椒,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让200多户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如今,杨利明已头发半白,其合作社固定资产突破千万元。问及坚守的动力,这位老党员笑着说:“虽然没赚大钱,但看着乡亲们盖新房、买汽车,比什么都甜。”2021年他获评益阳市优秀党员时,把奖金悉数捐给了村小学。
如今,父子俩又有新谋划:杨利明准备联合周边基地成立农业联合社,打造单品产业带;杨迪正攻关辣椒深加工,研发辣椒素提取技术。“我们要让赫山辣椒端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同时走进实验室、药厂,发掘现代农业的更多可能性。”阳光穿过大棚,洒在生机盎然的辣椒丛上,映照出两代人接力奋斗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