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守一隅烟火只愿岁月静好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6-16 09:0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五彩缤纷的遮阳伞,水面上的木板吊桥,错落有致的烧烤灶,挺拔粗壮的青樟树……在赫山区谢林港镇的益阳市植物园,有一个独属于益阳人的儿时乐园。20多年一晃而过,这里的树木依旧郁郁葱葱,烟火气依然缭绕。

  仲夏时节,走进植物园,氤氲水汽中混杂着草木香,瞬间勾起了20世纪80、90年代益阳人们童年的记忆。沿着蜿蜒小道深入园区,不足1公里,就到达烧烤园——在水一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摇摇晃晃的吊桥,此时园内只有58岁的彭凤玲,她正忙着检查门窗有没有关严实。“今天没有客人来,但是我看天气预报,马上要下大雨了,不来看看心里不踏实。”彭凤玲就是谢林港镇清溪村人,家里隔烧烤园只有一公里的距离,赶过来只要10余分钟。

  如今,来百竹园搞烧烤的基本是老客,会和彭凤玲提前预约。“现在生意不像以前那么好了,身体也没以前那么吃得消了,碰上整天没人来,我就会在家休息。”为了不让客人跑空,彭凤玲特意在烧烤园的大门上贴了她的电话。“只要客人给我打电话,我都会来开门营业。”彭凤玲笑着说,哪怕是一桌客,吃到凌晨12点,她都愿意接待。

  时间回溯到1999年,户外自助烧烤尚是新鲜物,恰逢百竹园刚开园不久,无数游客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彭凤玲和丈夫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商机,于是,夫妻二人从村里流转了4亩土地,建设烧烤园。为了把烧烤园建设好,夫妻俩都铆足了劲,小到选择烧烤料大到园内设计,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一碟辣椒、一碟孜然、一碟盐、一碟葱、一碟油和烧烤汁,这便是自助烧烤的标配。“这些配置都是我爱人还在世的时候,我们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50元包调料包木炭,十几年从未涨价,游客来了配上这些能直接烤,非常方便。”彭凤玲介绍,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园内从只有35桌烧烤灶,慢慢地加到了最后的120余桌。“不加没办法呀,好多人来了,只能在旁边坐着排队。”彭凤玲笑着说,最旺的那几年,一天都要接待200多桌。

  岁月带走了光阴的故事,却带不走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没想到吊桥会成为这么多人的童年回忆。”在吊桥下,彭凤玲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桥背后的故事,烧烤园建设之初,彭凤玲和丈夫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修一座桥。“那个时候烧烤园和植物园两个山头之间,有水库隔着,过人、运物材都是用的皮筏子。房子建好后,为了过人我们才修了一座简陋的吊桥。”让彭凤玲印象深刻的是,过去一到春游秋游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带着学生到桥上玩,一次最多上桥20人,每个人都要摇上一遍才肯走。

  天空暗了下来,一场急雨突如其来,打乱了彭凤玲的思绪。在屋檐下,彭凤玲眺望前方,眼前情景令她无比感慨。彭凤玲说,她在这里看过了无数场雨,和很多人打过交道,日复一日,烧烤园生意冷淡,但她始终割舍不了这里。“你瞧,灶上的太阳伞还是很多年以前的老款式,特别洋气的那些我还不想换。”一直以来,彭凤玲都舍不得将烧烤园转手,她女儿曾提议,把烧烤园重新翻修,加入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元素,生意能变得更好。对于这个想法,彭凤玲始终没有同意。“只要游客一进来,还能记起以前的老样子,我就很满意了。”彭凤玲说,对很多人来说,烧烤园承载的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但对她来说,这里是她和丈夫打拼半辈子换来的家,更是无法舍弃的记忆。

  回头看,一晃眼间,烧烤灶仍然燃着木炭,不时有轻烟升起,游客们在串签子、洗蔬菜,孩子们还在吊桥上嬉戏玩耍。那段留存在记忆里,树荫下碎落的阳光,连风里都带着青春的味道,甜丝丝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陈徐文倩 钟浩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