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主理人邓星辉(中)与好友一起带来音乐表演。吴胜琳摄
在赫山区泉交河镇菱角岔村,有一处融合了建筑美学与乡野氛围的民宿空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往。在这里,几棵枝叶繁茂的大树“钻出”屋顶,与蓝天白云作伴;五颜六色的土陶罐仿佛是设计师在纯白墙面上绘制的画作,有着和谐的美感;进门处船体造型的木质吧台,似在为这处独特的水乡民宿点题;往里走,开阔的空间里充满了阳光、花草香、咖啡香,和着不远处湖面上飘来的湿气,人就像置身山野,自在且舒适。
这处以“屿菱·小筑”民宿为主体的社交空间名为屿菱社,取“与您一起构建互动社区”之意。自今年4月下旬开业以来,流水的游客来了又去,铁打的民宿主理人邓星辉在此充当讲解员、服务员、餐吧员、驻唱员,收银、烹饪、烧烤、采购……日日乐此不疲。身兼多重角色的邓星辉,既是屿菱社的管理者也是设计者。
邓星辉的创业轨迹,是一条不断寻找价值锚点的曲线。2002年,学建筑设计专业的邓星辉从湖南城市学院毕业,之后辗转深圳、长沙等地,赶上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做设计师到带几十人的团队,再到自主创办设计公司,一路风生水起。当行业浪潮退去,他又跨行开起了餐饮店。兜兜转转20年,邓星辉在2023年收到了湖南城市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成为乡建设计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发挥建筑设计方面的优势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服务。
2023年,赫山区以“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为目标的“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启动,其中菱角岔村民宿项目开发吸引了邓星辉的注意,出身农村、心怀乡土的他主动请缨。他不仅主导了屿菱社融合建筑美学与乡野灵韵的设计,更争取到后期运营权,完成了从幕后设计师到台前主理人的一跃。
共富工坊、亲水平台、摆渡码头、乡村书吧、乡野营地……屿菱社的每一处设计都传递出邓星辉关于乡村建设的宣言。白墙黑瓦,室内木桌藤椅配本地风光水墨画;“村咖”飘香,吸引年轻人和数字游民;“月光之上观景台”揽尽夕阳熔金、村落炊烟的诗意。他认为:“没有乡情、没有乡愁做不好乡村设计;不能深入乡村,与村民、村居、村文化同生、共情,更做不好乡村设计。”为此,他带领团队探索“一体化”破局之道——融资、策划、设计、品牌、运营深度融合,将屿菱社当作孵化农文旅融合的样板工程,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与以往所有项目相比,此次最大的不同在于“主理人”这个新身份,在邓星辉眼中,它超越了老板或负责人的传统范畴,代表着对品牌全方位的责任担当。“每个员工都该把自己当主理人,而非突出某个人。”邓星辉这样定义屿菱社的团队文化。他本人便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自己接待客人,餐食亲手料理,同时肩负活动策划、市场销售、品牌建设等重担。在这个角色里,他找到了设计图纸与人间烟火的奇妙平衡点。当游客需求从追热门转向重品质重体验,邓星辉清晰感知到变革:“民宿1.0时代是‘卖房间’,如今客人渴望的是沉浸式生活方式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