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区 一村一年三件事群众满意打收条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7-02 09:01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6月下旬,大通湖区河坝镇王家湖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枳壳树缀满青果,40多名村民踩着梯子采摘,铁耙翻飞间,金黄的果实落入竹篓里。“20来天纯赚三四千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李立兵擦了擦汗,脸上挂着笑。

  王家湖村中药材种植的蓬勃发展,正是该区以“一村一年三件事”为抓手,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民声定题:把群众的665个心愿化为任务书

  一切变化,始于“把话筒交给群众”。

  今年年初,全区38个村(社区)党组织发动片长、组长、邻长“三长”开展走访,村干部开展“走找想促”调研,累计召开屋场会223场,走访群众3349户,收集群众想办的事665件。从路灯不亮到沟渠淤塞,从菜土乱占到房屋漏水,实事清单里,全是群众的急难愁盼。经过“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流程,这些需求梳理成每个村(社区)民生、发展、党建领域的“年度三件事”,并于5月30日前全部网上公示,实行“一事一档”编号管理。

  区委书记王新宇说:“群众的心愿单,就是我们的任务书。”在区委、区管委会带领下,全区上下同题共答,创新实践“群众点题-干部答题-全民阅卷”机制,推动群众呼声从“纸上”落到“地上”。

  干部答题:114件实事“三级联动”加速攻坚

  群众定了题,干部怎么答?大通湖区探索“三级联动”机制:区委组织部发起年轻干部“下一线·练真功”行动,将114件实事纳入实践锻炼;乡镇整合资金资源,科学规划进度;村(社区)发动群众加强监督,党员带头当“监理”。

  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件件实事真正落妥。河坝镇老河口村70岁老党员肖伟红主动请缨,担任路灯更新监督员:“4个组的路灯全亮了,又快又好!”北洲子镇向东村村民张文奇经常到下水道改造工地看进展、看质量,他指着项目公示栏说:“造价都公开了,干部抓得实,施工队做工也实。”

  更让人暖心的是,区委组织部推行了不排名、不施压的柔性考核机制,明确提出“不定指标、不发通报、不搞评比”,让基层得以轻装上阵。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群众满意才是最终的标准。”

  “三级联动”机制的成效体现在基层的积极变化中:千山红镇桥北社区葡萄小区居民谭海军高兴地说:“今年社区把老旧小区改造列入‘三件事’中,管道老化、道路破损、违建乱搭的问题正在整治,我们举双手欢迎。”在河坝镇河心洲村,180盏路灯的更换工作已经完成,村里还划分了责任片区,为路灯编号建档,实现一键报修。

  群众阅卷:幸福账单很亮眼

  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来打分。这是大通湖区给“一村一年三件事”定的规矩。

  大力发展沟渠经济,是王家湖村今年的“三件事”之一。曾经无人问津的沟渠边,如今种满香泡、吴茱萸等经济林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以上。村枳壳加工基地负责人刘政兵介绍,长期在基地打工的村民超百人,每人年收入2万至3万元。随着村域经济发展和村庄面貌改善,王家湖村被评上了“全国文明村”。

  在千山红镇厚南社区,老党员贺冬生指着一条焕然一新的沟渠感慨:“这里原来臭气熏天、蚊虫乱飞,施工改造后,现在排水顺畅、环境优美,多亏了党员带头、居民监督。”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6月底,全区通过“一村一年三件事”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1个、发展项目14个、党建难题10个,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1万元、群众就业70多人。区委还将“一村一年三件事”纳入村(社区)书记述职、“村述民评”和班子评估内容,对推进有力、群众满意的乡镇给予激励。

  深层期待:特色产业催生“乘法效应”

  办好“三件事”,带动千件事。这是大通湖区对“一村一年三件事”的深层期待。

  在北洲子镇,配备温湿度监测设备的8口标准池可同时腌制120吨芥菜。通过发展芥菜产业,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带动100人就业。在老河口村,枳壳园成了人人呵护的“绿色银行”,去年园里500棵树开始挂果,今年预计产量超8000公斤。种植收益村集体和农户三七分成,农户还能通过看护、采摘等务工每人增收500-1000元。

  路灯亮起来,小区美起来,枳壳甜起来,钱包鼓起来,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干部答题好,群众打分高。“一村一年三件事”这项机制正像一颗种子,在大通湖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必将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李娜 周帅文 昌诗琴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