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征宣下田查看早稻长势。陈徐文倩摄
7月2日,在赫山区笔架山乡张家塘村,收割机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稻田。一位笑容爽朗、豁达自信的庄稼汉站在田埂边,指挥机收、耕田。他是刘征宣,在外打工漂泊多年后,于不惑之年毅然转身,与农田作伴,逐梦沃野。
熟识刘征宣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刘”。“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我种了600多亩早稻,产量达到555公斤一亩,太让我惊喜了!”老刘高兴地说,早稻卖出去后,能有13万元收入。
在水稻高产的背后,藏着刘征宣一直以来的坚守。“从一开始种植60多亩水稻,到最高峰种植1600亩,一路坚守下来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老刘笑着说。谈起水稻种植,很多人会觉得门槛很低,育苗、插秧、浇水、拔草,都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但在刘征宣看来,农业生产也有一个不断摸索学习的过程。
2018年以前,老刘在云南、广东等地做基建工程,一次回乡探亲,听到专家介绍水稻种植技术,便敏锐地察觉到,这里面大有可为。
于是,老刘决定回乡种田。选择虽容易,但患有青光眼的老刘行动起来困难重重,无论是长途跋涉去学习取经,还是下地种植作业,他都比别人艰辛数倍。但是天生乐观的他没有打退堂鼓,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参加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家惠农政策和农业知识。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向农业部门请求帮助。2018年,老刘种植了60余亩双季稻,丰产的同时遇上好行情,仅晚稻的纯利润便达到12.8万元。
从干工程的老手转变成为种田的新手,这样的跨行难度可想而知。老刘说,他的农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他一鼓作气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种植双季稻,但6月降雨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抽穗开花期的早稻遭遇“雨洗禾花”,稻谷空粒、瘪粒,导致水稻产量不高。“搞农业五分在人、五分看天,不可能碰到减产就撂挑子不干了。”老刘并不气馁,今年,他调整心态流转了6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政府免费发放种子,还有专人教我们怎么科学种地,和在外打工比起来,在家里种田,我的心里更踏实。”望着金黄饱满的谷粒“哗哗哗”地从收割机流向满载的卡车,老刘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对前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