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新桥河镇。卢静摄
木槿花开处,状元桥畔,爱屋湾村将书香底蕴化作人居环境治理动能;荷花塘边,文化舞台上,邹家桥村以“双包双督”重塑乡村文明;稻虾田间,回收站点,文兴村用“三级”防治守护生态底色。作为农业大区,资阳区如何实现从文化优势到环境优势的转化?怎样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7月1日,记者走访了资阳区的这三个村,从中寻找答案。
文化执笔塑形诗画村落
走进资阳区新桥河镇爱屋湾村,只见粉红的木槿花掩映着整洁的沟渠,一句句诗歌装点着干净的村组公路,古朴的状元桥边荷花尽情地绽放。这里享有“博士第一村”的美誉,也处处氤氲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之相得益彰的,是整洁雅致的村落风貌。这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治理智慧?
走进村民龚学知家中,200余平方米的地坪干干净净,敞亮的堂屋内家具陈设井然有序,一旁的生态养殖区整洁规范,闻不到丝毫异味。
“过去地坪是晒谷场,如今成了开屋场会的理想场所。”村党总支书记龚小红说,哪家卫生没做好,屋场会就在哪家开。
在这样的氛围下,爱护环境已成为全村上下的自觉行动。在村民议事会协商一致后,家家户户配备竹扫帚,村民晨起清扫房前屋后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爱屋湾村是我市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恢复高考以来,出了451个大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的就有20多人,还有“一门三北大、姐妹双哈佛”的佳话。
乘着文化建设的东风,爱屋湾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旅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村口的道德塘组学子集中,又地处通往村委大楼的要道,精心打造的“耕读传家爱屋湾”文化广场也在这个区域,周边“龚家读书柱”、百年木屋、竹林长廊等文化氛围浓厚,具有示范意义。但沿线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影响村庄整体风貌。
为此,村“两委”决定从道德塘组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入手开展人居环境治理。村民龚和平的老宅是改造对象之一。龚和平夫妇常年在新桥河集镇经商,老宅多年无人打理,已成危房。村“两委”工作人员专程前往镇上与他们协商改造之事。得知是为了美化村居环境,夫妻俩当即表态支持。如今,拆除重建后的新房与周边景观和谐相融,白墙黛瓦间点缀着绿植花卉,是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两委”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去年,他们巧妙利用灌溉渠旁的田垄,打造了20亩木槿花景观带。今年又发动村民在房前屋后新种植70亩木槿花,不仅美化了家园,还能为村集体增收上万元。
“爱屋湾村的实践,是资阳区农业农村局创新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的生动体现。”区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股曾佑荣说,近年来,资阳区因地制宜,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治理体系,用“示范引领+全民共建”的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人居环境改善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机制创新筑梦文明家园
资阳区迎风桥镇邹家桥村,不仅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两项国家级荣誉,更囊括七项省级殊荣,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村党总支书记曾向荣说,多年来,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已成村民的习惯。
邹家桥村有14个小组4000多人,村里实行“双包双督”工作机制,每名村干部包两个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担任环境监督员,形成层级分明的责任网络,打通人居环境整治“最后一公里”。
巷子口村民小组组长、老党员郭振秋以热心肠著称。每当发现哪户卫生不达标,他总是登门耐心劝导,讲解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像郭振秋这样认真负责的村民小组长,在邹家桥村比比皆是,他们形成了一个尽职尽责的基层治理群体。
在邹家桥村的村规民约中,人居环境治理占据了重要篇幅,“严禁焚烧杂草、秸秆、塑料;房屋周围实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等三包责任制”等内容,用语朴实,却字字铿锵。
在机制推动下,村民积极开展美丽庭院、美丽屋场、美丽渠道等建设,无论是整洁的村道、别致的庭院,还是葱郁的绿化带、清澈的沟渠,移步即景,处处成画。
九水湾组曾有个杂草丛生的废弃水塘,经村民群策群力改造后焕发生机。清澈的荷塘碧波荡漾,周边地面进行了硬化,塘中央矗立着民间艺术文化大舞台,成为村民重要的休闲场所,更创新性地成为红白喜事新办简办的移风易俗示范平台,实现了“一处改造、多重效益”的整治目标。
九水湾组的华丽蜕变,不仅彰显了邹家桥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显著成效,更是资阳区农业农村局创新探索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缩影。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文化赋能”这一创新模式,人居环境实现了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提升。
体系完善守护绿色田园
农业生产废弃物是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作为农业发达县区,资阳区一直在积极探索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沙头镇文兴村的3000多亩稻田里,村民们正忙着移栽秧苗。种粮大户何仁武一边巡视,一边提醒大家将秧盘等废弃物集中归置。
“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都很强,田里基本看不到农用废弃物。”何仁武说,作为村里的飞防操作手,他在为村民提供社会化服务时,会将作业产生的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处理。
文兴村建立了“村干部包组、组长负责、农机手落实”的三级防治体系,对农业污染源严格管理。农膜、秧盘、农药包装等废弃物由农机手统一运送至镇回收站,或由回收站派专人到村收集。
沙头镇农业废弃物回收站设在当地规模最大的“十代”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喜安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雪安的手机里存着详实的回收台账,除了接收村民送交和下乡收集的废弃物,他还建立了覆盖农资经销商、种粮大户、飞防作业队等主体的联络网。每逢农忙时节,各渠道的废弃物回收量他都了然于胸。
沙头镇拥有4.5万亩耕地,建立了镇村两级常态化监管机制,镇级每月开展全域巡查,村级通过主题党日强化宣传引导。“通过持续宣传动员,田间地头已基本看不到秧盘、农膜、农药瓶等废弃物。”镇政府分管负责人周光明表示。
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资阳区成立了农业废弃物回收工作专班,制定方案并联合多部门开展执法行动。宣传污染危害与回收益处,实行使用回收备案制度。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循环利用”原则,培育专业回收主体,建立回收利用机制,完善站点台账管理,形成“使用-回收-加工一再利用”循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