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安化县,暑气蒸腾,泥土芬芳。龙塘镇茶乡花海社区的茶园里,湖南师范大学实践团的学子们蹲在茶树丛中,用镜头拍摄茶农采摘的身影;东坪镇马渡村的古驿道上,学子们跟着老党员边走边记,每一块青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冷市镇大苍村的便民桥上,学子们帮着村民黄爹清扫桥面,一边听他讲述村庄从“矛盾窝”到“和谐村”的故事……
7月以来,湖南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团走进龙塘镇茶乡花海社区、东坪镇马渡村和冷市镇大苍村,以青春脚步丈量安化县的乡村振兴之路。三个村庄以特色路径破题,交出亮眼答卷。
文旅融合奏响振兴强音
走进龙塘镇茶乡花海社区,千亩茶园叠翠流金,百亩花海绚烂绽放,“春赏花海、夏品茶香”的文旅名片已吸引数万游客驻足。
这个由原大百龙村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合而成的社区,正以“茶乡花海・农旅融合示范地”的定位快速崛起。
依托茶叶与花卉资源,社区延伸产业链,将茶叶点心、花卉香包等文创产品“送”进游客的行囊,“景区+社区”的联动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更令人欣喜的是,曾经纠纷频发、人才匮乏的社区,在湖南出版集团驻村工作队“文化+”策略的推动下,各类文化活动接连上演,从书画展览到民俗展演,社区文化氛围日益浓厚,邻里关系愈发和睦。
“社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学子们通过走访记录、座谈交流,梳理出“资源整合—产业延伸—文化赋能”的发展路径,为社区优化文旅体验提供了新思路。
红色基因激活多元业态
东坪镇马渡村的古驿道上,研学团队的脚步声此起彼伏。这个曾为茶马古道驿站的村落,正以红色文化为笔,绘就“红色文化+绿色果园+茶文化”的振兴画卷。
“我们的底气,来自独有的红色基因。”村党总支书记廖建毅向实践团介绍,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深挖本地历史,整理文史资料数十卷,打造马渡调查陈列展、开设“微党课”,培育10余名本土红色讲解员,让尘封的故事成为“活教材”。
如今,红色研学与党性教育项目年均接待学员超1万人次。
作为“中国黑茶之乡”的一角,马渡村与湖南褒家冲茶场合作打造的“三味茶舍”,让游客在制茶体验中感受黑茶韵味;“农业+旅游+果园研学”模式下,民宿、餐饮、团建活动串点成线,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三年前增长近3倍。
“马渡的实践证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实践团指导老师谢宗藩表示,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推动高校相关专业与马渡村结对,助力当地红色文旅IP提质升级。
党建引领催生蝶变效应冷市镇大苍村的便民桥上,村民黄爹忙着清扫桥面。谁能想到,曾因桥体建设遗留问题与村集体“对着干”的他,如今却是志愿服务队的常客。这一转变,源于大苍村以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针对过去村集体经济薄弱、劳动力流失、村民思想保守等难题,大苍村创新“1+N”微党课制度,用身边事讲大道理,村民思想观念悄然转变。产业发展上,村集体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党员带头以土地入股,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白辣椒、酸枣糕等特色农货走出大山,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一户一码”线上平台更让农货销售插上“数字翅膀”,村民道德积分与产品销售一键可查,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实践团成员通过入户走访,详细记录下大苍村“党建强基—产业造血—治理增效”的振兴逻辑,为同类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大苍方案”。
从文旅融合到红色赋能,从党建引领到业态创新,安化县的乡村实践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多样路径。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不仅是青春学子观察社会的“窗口”,更成为高校智慧反哺乡村的“通道”。实践团成员刘星芝说:“在田间地头读懂乡村振兴的密码,用专业所长助力乡土焕新,这是我们对‘强国有我’的生动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