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顺在育秧大棚查看秧苗长势。卢静摄
7月18日清晨,走进位于灰山港镇的桃江县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收储中心,“90后”新农人贺顺正带领工人们将发酵的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机器的轰鸣声在乡村上空回荡。
从飞机维修工程师到新型职业农民,从单一有机肥生产到生态农业全产业链,贺顺用8年时间完成跨界转型,成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抉择:从“航空蓝”到“生态绿”
2017年,对于贺顺而言,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他的父亲退休后决定返乡创业。他陪着父亲深入调研,最终,父亲瞅准畜禽粪污处理的商机,注册成立了富立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建成桃江县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收储中心。
2018年,企业正式投产。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老父亲有些力不从心。于是,贺顺毅然辞去工作,带着妻儿回到农村,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觉得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贺顺回忆道。这位“半路出家”的新农人,以新一代创业者的姿态,全身心投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中。
创新: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
走进生产车间,有机肥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堆积如山的畜禽粪污经过多道工序处理,最终变成了一袋袋包装整齐的有机肥产品。贺顺随手从传送带上取下一袋刚下线的有机肥,指着包装袋上的“富立来”商标说:“别看现在能卖到1000元一吨,这里的每一粒肥料都记录着我们转型时期的阵痛和突破。”
回来后,为了尽快让企业步入正轨,贺顺主动融入农村、扎根农业,虚心向当地老农请教,奔走于市县农业部门、省农业科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产业政策,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一名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们每年处理各类秸秆1万吨,处理畜禽粪污3万吨,生产有机肥3万多吨。”贺顺说,别看“秸秆+粪污”发酵技术看起来简单,背后都是大家智慧的结晶。他与省微生物研究院、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成功研发“富立来”品牌有机肥系列产品;与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特色有机肥安全增效技术与应用》项目成果,获湖南省科研成果登记。
“全镇存栏超万羽的规模化养鸡场有50余家。有了专业化企业的集中收储处理,才能有效破解农村面源污染的难题。”灰山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欧迎峰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协助贺顺承接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还将其企业纳入县级有机肥政府采购目录。
政府的支持、专家的指导,让贺顺能够心无旁骛搞研发、扩产能。连续4年,其企业累计完成粪肥沼液还田面积15万余亩,处理畜禽粪污25万余吨。2022年,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拓展: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在贺顺看来,乡村振兴不能仅靠单一产业。近年来,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逐步构建起集研发、生产、种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在桃江县创建千亩机采棉示范片,采用旋耕起垄、机械直播、合理栽培、科学施肥、统防统治、机械集中采收等科技手段,在山丘区探索棉花全程机械化绿色高质高效生产。贺顺主动请缨,购置了全省最新的机插机收机械一体化设备,承建了该项目。“我要打破山丘区无法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困局。”贺顺说。
去年,他租下村委旁一片闲置土地,改造成高标准联栋育秧大棚,利用秸秆为育秧基质培育水稻秧苗。“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秸秆资源化利用,更大幅提升了育秧效率。”贺顺说,基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育秧,年服务能力达8000余亩。去年底,他利用育秧空档期种植食用菌,实现了“一棚多用”。
从生物有机肥生产到设施农业实践,从棉花种植到水稻育秧,贺顺用实干描绘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蓝图。村民们笑称,要找贺顺很容易,他不在有机肥厂,就在棉花基地里,或者育秧大棚中……“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贺顺说。这位新时代农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农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