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辉用电子设备为用餐居民打卡。陈浩军摄
7月23日上午11时,赫山区赫山街道银东社区益老食堂内,曾建辉一脸微笑,他手持打卡机给前来用餐的居民录入信息。眼尖的他发现有位老人蹒跚着走了进来,连忙挪动着小板凳,引导着老人入座,并提醒食堂工作人员帮他打好餐。
62岁的曾建辉是名“玻璃娃娃”,身高不足1米3。他靠着板凳或者轮椅挪步行走,却热心社区事务,身影经常出现在益老食堂、义卖岗位、巡逻队伍中。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曾建辉用满腔热忱,化作照亮邻里之光。
“我这辈子,总被人帮着,就想着,我能为大家做点啥”
曾建辉命运多舛,6岁那年,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脆骨症,俗称“玻璃娃娃”。即使是轻微的碰撞与摔倒,也能导致他骨折。他的身高永远停留在孩童模样,行走靠板凳出行。“板凳磨损得快,父亲给我做过一条铁板凳,太沉,用起来不大方便。”虽然没用过多少次,可他感受到了父亲最深沉的爱。
曾建辉乐观面对生活,他常说:“日子再难,也要笑着过。”身有残疾的他,得到了社会的关爱,进入原益阳地区国营化肥厂工作。他努力工作,总想着不成为家人负担。造化弄人,公司后来改制,他下岗了。妻子也因难产不幸离世。曾建辉既当爹又当妈,艰辛将儿子抚养成人。儿子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了他最大的骄傲。
残疾人要撑起一个家,很难。庆幸的是,父子俩一路走来,得到了许多帮助。逢年过节,社区总是上门看望慰问;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学校给予减免,连大学也是依靠助学金完成学业的。“我这辈子,总被人帮着。这些温暖,我都记在心里,就想着,我能为大家做点啥……”曾建辉感激地说。
“只要听到板凳声,我们就知道是他来了”,他是社区里的热心人
银东社区为了发动居民参与社区基层事务治理,建立起微信网格群,经常会在网格群里发布一些信息,曾建辉特别留意。有次,他看到社区招募义务巡逻志愿者,就赶紧报了名。每天吃完晚饭,他搬着板凳就出发了。他“走”在队伍最前面,向居民宣讲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安全知识。遇到社区开展专项行动,他又成了防赌、防毒等宣传的积极分子。“只要听到板凳声,我们就知道是他来了,他是社区里的热心人。”居民说起曾建辉,赞不绝口。
为了帮助社区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银东社区打造了“益馨家园”。总有热心的志愿者来这里,教这些残疾朋友做绢花、十字绣等手工艺品,让他们用劳动来赢得自己的尊严。销售这些手工艺品,成了一道难题。曾建辉和志愿者陈绍球主动承揽了这一任务,他们选择在人流密集的公园、市场等售卖。
“这是我们社区的残疾人朋友做的,手艺好着呢,价格又实惠……”曾建辉大声吆喝着。靠板凳来“行走”的他就是最好的活广告,市民纷纷扫码购买,献出一份爱心。自己的手工作品被买走,终于能挣到钱,残疾伙伴好开心,都说要请曾建辉的客,被他婉言谢绝了。“看到你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赢得社会的认同,我比吃什么都高兴,再辛苦也值得。”
站好益老食堂里的“暖心岗”,“帮别人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有用”
为解决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独居老人用餐难题,银东社区依托民政资助,办起了“益老食堂”,于2023年7月3日开业。为更好服务用餐居民,社区招募志愿者,曾建辉第一个报了名。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社区安排他负责用餐人数录入打卡登记。
曾建辉把站好益老食堂“暖心岗”当作最大的事。每天上午10时,他准会搬着小板凳出现在食堂。他总是一脸微笑,手持打卡器,录入用餐人数相关信息。为便于社区核查,除了电子设备“打卡”外,他还要在工作台账上,仔细记录下用餐居民分属何种类别,享受哪种补贴。有些老人,“刷脸”总是不成功,显得有些着急,曾建辉耐心指导他们,直到打卡完成。曾建辉是个有心人,他留意到有的老人行动不便,会主动帮其取餐具、打饭等。“我虽然手脚慢点,但只要用心,做事踏实,就能把岗守好。”他拍着胸脯表态。
去年9月,曾建辉发现常客陶爱国前来用餐时,说话含糊,行动迟缓,就上了心。后来,他见老人连续两天没来打饭,便赶紧拨打其电话,意外的是电话都没人接。他第一时间把情况汇报给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立即上门查看,才发现老人有气无力躺在床上,便马上送老人去医院。老人被确诊为脑梗,在社区的不懈奔走下,老人成功实施了手术,还免除了全部治疗费。知道是曾建辉的细心救了自己,陶爱国康复归来后,找到了在食堂忙碌的他,紧紧握着他的手,一遍又一遍向他表示感谢。“帮别人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有用,心里特别高兴。”他眼里泛着泪光。
银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杨一舟感慨地说:“曾叔的付出,社区居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受曾叔的感染,加入到了志愿服务队伍中来,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记者手记
板凳挪移有声,是道最美的风景
陈浩军
曾建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一个被苦难摔打的残疾人,脸上却总挂着明媚的笑容。他说:“日子再难,也要笑着过。”那条因为无数次被双手挪移,而显得锃光发亮的板凳,是他一次次和生活较劲的最好说明。
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曾建辉总是心怀感激,总想着自己也能做些什么。志愿服务手册上签满了他的名字,这个从磨难中走来的“追光者”,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告诉我们:感恩从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它是益老食堂的耐心指导,是巡逻路上的沙哑提醒,是街头巷尾的热情吆喝。而这份爱与奉献,正像他手中挪移的板凳,落地有声,稳稳地撑起了社区的和谐和美,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