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和作家们参观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陈徐文倩摄
7月24日至25日,来自全球11个国家的12位汉学家,与9位湖南作家,共同走进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近距离了解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在交流中擦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在周立波故居,汉学家与作家们倾听周立波笔下的岁月回响,寻找跨越时空的共鸣。来自匈牙利的汉学家宗博莉·克拉拉告诉记者,为了这次清溪之旅,她带来了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书:1953年在布达佩斯出版的、匈牙利语版的周立波先生的作品《暴风骤雨》。宗博莉·克拉拉说,这本书曾让20世纪50年代的匈牙利读者,真切地看到了中国农村的风雨变迁,也感受到了一个作家对土地与人民的深沉的情感。
“我在这本书里读到过它,但当我真正站在这个中国村庄的土地上,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走过那些被文学命名的书屋,我才明白,有些地方,是必须亲自走近,才能听懂它的心跳。”七十年后,宗博莉·克拉拉带着匈牙利语版的《暴风骤雨》重回清溪,走完了它的一次文学旅程——从清溪出发,在异国辗转,再回到它精神的原乡。
汉学家与作家们还参观了王蒙清溪书屋、莫言清溪书屋等极具清溪特色与文化底蕴的书屋。在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埃及汉学家白鑫介绍了由他翻译的报告文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他说:“每一本译本,都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努力理解,是一次文化之间的真诚对话。”白鑫从19岁开始接触汉语,至今已超过25年,他一直致力于把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中国故事系统性地翻译并传播到阿拉伯世界。“今天过后,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清溪村的故事,周立波先生的作品很值得我们去翻译。我相信,我们的读者通过周立波先生的作品,能看见一个丰富、真实、立体的中国乡村面貌。”白鑫认真地说。
此次清溪之行,让不久前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诺亚深有感触,她说:“文学在清溪不是高悬的概念,而是生长在田野间的,能让世界看到祖国乡村这么美的一面,我觉得非常自豪。”诺亚认为,文学交流,远不止是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它更像是一盏明灯,引领文学爱好者跨越时代,让无数文学作品在未来也有落点和归属。对于这群远道而来的文化使者,清溪之旅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文化盛宴。它不仅续写着清溪的文学故事,更以其独特魅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村韵味悠长的文化韵味与蓬勃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