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桥北村鸡尾葡萄柚、甜橘柚和黄花套种基地。刘馨予摄
在沅江市新湾镇,有一座被碧水环绕、绿意浸润的村庄。它三面环水、交通便捷,是赤山岛南麓的一颗明珠,这便是桥北村。桥北村户籍人口近3000人,村域面积达8337亩,耕地、林地、水域交错分布,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近年来,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以强村带民富为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桥北村村集体收入突破53万元,今年上半年达15万元。
党建引领 党员成为乡村振兴“主心骨”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桥北村坚持“党建+振兴”融合发展思路,以组织振兴带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设立政策宣讲队、法律宣传队、移风易俗队、文艺轻骑兵队、应急分队5支党员先锋队,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屋场。并通过“三长制”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积极推动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真正实现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的事群众办。
“就跟聊家常一样,干部在屋场里听我们讲最近遇到的困难,并帮忙解决问题。”村民廖南田说。
同时,桥北村还积极引入智慧乡村理念,安装高清摄像头,设立云广播系统,实现治理触角全覆盖、无死角。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参与公益,成为推动桥北村发展的“主心骨”。
学习外地经验 探索“一村一品”特色路径
2022年,村党支部组织党员代表、致富带头人前往衡阳祁东县考察学习,在“黄花之乡”实地观摩后,大家发现黄花菜种植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带着这份取经成果,桥北村迅速行动,结合本村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决定发展林下经济,重点推广黄花种植。
同年,在省委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支持下,村里流转土地150亩,集中种植鸡尾葡萄柚和甜橘柚1万余株,并在林间套种黄花。村集体统一规划,进行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经营,同时可在园地就近务工增收,监测户和脱贫户还可享受利润分红。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让农户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实现了集体经济与农户双增收。
在鸡尾葡萄柚和甜橘柚林间套种黄花成功后,桥北村进一步推广林下经济模式,利用林地边缘的荒边隙地,引导更多农户种植黄花,并由村集体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保底收购。“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一亩林地两份收益。”村干部廖伯钧介绍。如今,黄花成了桥北村一张响亮的产业名片。
近年来,桥北村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仓储物流、康养服务等,形成多点支撑、多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村里还积极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零星土地发展小型种植项目。截至目前,全村已有352户农户参与庭院经济建设,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为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桥北村还引入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与沅江市安顺医养中心合作,发展康养产业,实现“农业+医疗+养老”融合发展,既服务村民,又吸引外来消费。
生态护航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桥北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打造“绿富美”的美丽乡村。村里实施“绿色长廊”工程,种植名贵花木4000余株,建成13公里绿化带,金丝楠木、茶花、桂花等绿化树种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提升了生态效益。
同时,村里加强水资源保护,清淤山塘42口,新建抗旱井18口,修复青鱼嘴湿地,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了让绿色生态意识入脑入心,村里还设立党员责任区,组织开展环境整治、卫生评比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桥北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危旧房整治已经完成,打造300余个“微花园”式美丽庭院;便民服务中心提质升级,卫生室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学校、健身广场等配套设施齐全,村民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机制创新 激活集体经济新动能
桥北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村“两委”高度重视集体经济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优化,确保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村“两委”对土地、山林等资源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台账,规范租赁合同,整治不合理租赁问题,成功收回30.47亩村集体土地权属,每年增收资源租赁费31109元,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建立“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等方式,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特别在黄花种植、橘柚园管理等方面,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参与,实现精准帮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