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孩子们开心合影。王玥丹摄
150名从全镇各地汇集起来的孩子,坐在学校食堂的餐桌旁,挥舞小手,看向镜头,笑容灿烂。7月31日,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艺反应堆”支教志愿服务团负责人高心玲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边说:“很怀念在学校打地铺的生活,更怀念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今年是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志愿者在赫山区衡龙桥镇支教的第三年,支教点是松树桥学校。这是一所乡村小学,仅有145名学生、17名老师,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多由祖辈照料,孩子们缺乏学业辅导和心理关怀。于是,每年暑假,志愿者会组织松树桥学校和镇上其他学校的学生参加夏令营。
在夏令营开始之前,志愿服务团针对学校情况扎实做好准备工作,在团队架构上设置教研、安全、宣发、后勤4个组,组长实地考察,了解学校教学设备、体育器材、生活环境、医疗点位、教学资料等各方面情况,写好考察报告,并充分考虑队员健康、食品安全、家校冲突、天气灾害等问题,制定相关预案。
7月11日,开营首日,松树桥学校和附近学校的150名学生参加活动。开营仪式后,孩子们分为6个班级,开展语文、数学、英语、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学习。
课堂之外,也精彩不断。支教团队积极联系,邀请衡龙桥派出所民警给学生带来“与法‘童’行,守护‘暑’光”法制教育课堂,传授防溺水、防性侵、反诈骗知识;与市关爱儿童协会、衡龙桥镇妇联一起,开展漆扇漆伞体验活动;省级非遗文化纸影戏传承人朱龙老师带来的纸影艺术,赢得满堂喝彩。
14天课程中,团队克服多重挑战:面对持续高温,备足防暑药物并密切监测学生状态,保障师生安全;突降暴雨导致学生返家困难,立即安排老师陪护并协调家长接送,确保人人安全到家;全校因电路故障停电,团队优先恢复教室供电,保证教学不受影响。
除了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志愿服务团还制定了“十百万”调研目标,即进行10次家访、收集100份调查问卷、撰写10000字的总结报告。调查发现,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基本是留守儿童。为此,家访采用入户访谈和邀请家长来校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为每一位家访对象建立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