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溪水润青山

——看清溪村如何生动实践“两山”理念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8-05 09:02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游客在民宿一角阅读书籍。陈徐文倩摄

游客购买张端元的莲蓬。陈徐文倩摄

改造后的茶子花街。陈徐文倩摄

老藤长篇小说《草木志》新书发布会在清溪村举行。陈徐文倩摄

孩子们参与生态观光游。陈徐文倩摄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在赫山区谢林港镇,有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沿着溪水潺潺的小径漫步,人们在这里品书香、观繁华、听蝉鸣,阳光如织,万物生长,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生机与希望。这个村庄有一个美丽且富有诗意的名字——清溪。

  清溪二字,来自作家周立波笔下的憧憬,更有他的家乡人在经历了生态环境改变之后痛彻心扉的领悟。禁止挖金、生猪退养、传统产业转型……40余年间,村民们沿着周立波的笔触,用智慧破解环境污染困局,开启了一段漫长且艰难的生态修复之旅。

  当地人说,他们的故事由溪始源,从挖山毁河到守山护河,他们如书中所说,手把手将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让它成为一座美丽的花园。如今,村民们腰包鼓了,生活美了,想法也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地在悄然变化着。

  书中小溪流淌进村庄

  “快快快,上来了!”随着一阵欢呼,游客黎元抄起网兜,利落捞起小鱼虾。盛夏时节,书香宿3号民宿前的小溪里,黎元正带着孩子寻觅童年的乐趣。

  “这里简直就是孩子撒欢的天堂,没想到城市周边还有环境这么好的地方,孩子在溪水里捉小鱼小虾,亲近大自然,非常难得。”37岁的黎元告诉记者,这些体验对他来说已经很久远了。这次暑假,他特意带着家人从广东回到益阳小住,前些天入住了由村里经营的民宿,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久违的田园生活。

  清溪村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暑假期间客流量大,基本满房。”益阳清溪文旅集团运营部民宿负责人褚越介绍,2023年利用闲置房屋和书屋开办民宿,两年来,民宿集群的生意越来越好。

  但清溪的过去却不是这样一幅光景。1955年暖冬,周立波沿资江而下,返回家乡谢林港镇,在这里他创作了著名小说《山乡巨变》。“志水长流滋万物,谢林港畔耐人看”,他笔下的志溪河,清流蜿蜒,跨越时空地缓缓流淌。

  然而,20世纪80年代的“掘金热”与21世纪初的竹产业及养殖污染,打破了这个村庄的宁静与和谐。“听到有黄金,四面八方的人都来了,人们肆意开挖,乱用化学品,严重破坏了山体,村里四处酸雾弥漫,水流浑浊。”回想起过往,谢林港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欧阳鹏连连摇头,他告诉记者,除了挖金,那时还兴做竹凉席、养生猪,短时间内带来的财富,换来的是家乡的满目疮痍。

  面对此种乱象,当地政府果断出手,逐步实现金矿开采的规范化管理,到2000年左右,已全面叫停采矿。2013年,全镇186家竹凉席大作坊将污染环节迁入园区集中处理,526户养殖户分批拆除猪舍。看到家园遭受严重污染后,大家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的含金量。2018年,镇村干部赴浙江余村取经,带回了“两山”理念,催生出美丽乡村创建与生态整治两大计划,村里决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通过打造核心文旅区、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修复支流生态等一系列措施,为今日的清溪刷上了绿色的底色。”欧阳鹏说。

  到2020年,生态与文化在清溪村实现有机融合,曾经浑浊的小溪重归清澈,鱼虾重现,水质从劣Ⅴ类转为Ⅲ类。生态系统的恢复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谢林港镇还获评省级河长制先进单位、市级“十佳整洁乡镇”,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也跟着蓬勃发展起来。

  青山碧水让村庄重焕生机

  在清溪村深处,周立波故居的左侧,还藏着一条被茶花竹林掩映着的小道。70年前,周立波曾在这条儿时玩耍的山间小道上写下:“一看见乡里的草垛、炊烟、池塘,或是茶子花,都会感到亲切、快活。”现如今,草垛、炊烟、池塘、茶子花依旧存在,村民沿街而居,白天售卖特色小吃,傍晚坐看夕阳余晖,续写着书中的清溪生活。

  8月3日,茶子花街后门拐角处,一处擂茶摊生意红火,68岁的周铁牛正忙着擂花生芝麻。“我在这卖了16年擂茶,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生意就好得不得了。”周铁牛说,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条泥巴路,没想到经过建设,如今的茶子花街成了一条致富路。“正是得益于村里的发展,我的擂茶生意才能越做越红火。”周铁牛说。

  2018年清溪村启动提质改造工程,以周立波故居为基点进行延伸,下大力气打造文学村。全村共完成乡村道路硬化58公里,安装路灯78盏,改厕1017座,完成2100米溪流整治和278户村民污水处理,完善垃圾收转运系统,美化村舍458座,拆除和改造棚屋300余栋。

  “村庄人居环境美化整治提升只是起步,建立起清溪村与文学的当代链接才是其内核。”清溪村党总支书记周智虎说。3年间,清溪村深入挖掘文化的力量,建成21家以国内知名作家和出版社命名的书屋及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邀请全国知名作家来村开办文学讲座、签名售书、采风创作等系列活动;中国作协多次在此举行重大文学活动……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清溪村生态、人文、产业等要素的融合发展。

  清溪的生态变迁,生动展示了中国农村在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功。在此基础上,村内持续做优“文化+生态”旅游新业态,植入生态观光游、农耕文化体验等多元农旅业态,乡村振兴的步子越迈越踏实。不知不觉中,清溪村的天变蓝了,溪水清了,树木更葱郁了。

  村民齐心筑就生态宜居的理想家园

  时值盛夏,荷花满池。每年这个时候,80多岁的张端元就会挑着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在村里叫卖莲蓬。“我以前是不卖莲蓬的,过去的水和地哪能开塘养莲蓬。近几年,村里环境变好了,我家门口的4亩水塘才有了用处。”张端元感慨地说,现在村里有人气、有风景、有阳光,有时候他挑着莲蓬走在路上,还会痴痴地望风景。“比起去儿子城市里的家,我更愿意留在村里养老。”张端元笑着说。

  曾经泥泞的村道铺上了青石板,曾经的烂泥塘变成了荷花淀,穿村而过的铁路高架桥,桥柱上绘满了周立波小说里的插画。溪水潺潺,山风阵阵,清溪村的生态转型,不仅吹绿了文旅产业,也让村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深刻变革。

  对此,作为清溪村环境保护组组长的邓春生也深有感触。在淘金热潮下,他成为清溪村的第一批“万元户”,但看到村庄遭受到严重污染后,他的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一次偶然的机会,邓春生了解到生态循环的方式,便通过养鸡、养蚯蚓、种果树三者之间的绿色循环,打造了一个生态农场,还带动了30多名乡亲就业。

  许多离开清溪的年轻人在看到家乡的变化后,纷纷返回村里投身家乡建设,让清溪出现了人口“回流潮”。这个户籍人口7000多人的村庄,常住人口达到了9000多人。2019年,邓春生鼓励儿子邓旭东回到家乡创业。熟悉新媒体的邓旭东闲暇之时不断挖掘乡亲们的生活和故事,采访、录制、剪辑、主持、直播“一条龙”,还积极推荐清溪村特色农副产品,展示了家乡的生态与文化之美。

  清溪村书香氛围与田园气息交织,一股无形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共同守护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村民自发组织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等志愿服务队,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在时代的碧波荡漾与激水深流中,大家齐心守护着这条奔流不息的“清溪”,过程虽艰难也珍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是守护幸福生活的见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陈徐文倩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