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玫瑰喜获丰收。李娜摄
果农采摘下成熟的果实。李娜摄
8月的清晨,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向东村戴开导的葡萄大棚里,果农正踮脚修剪枝蔓,草帽下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着光。“种了15年大棚葡萄,今年最是喜人!阳光玫瑰甜得像蜜,早夏黑刚摘就被抢空,周边市场供不应求。”更让戴开导乐开怀的是园子里的新玩法——游客提篮采摘、拍照打卡,周末人气“爆棚”。“以前靠批发,一斤就赚2块;现在‘卖风景’‘卖体验’,一斤能多赚5块,年收入直接翻番!”
从“卖果子”到“卖风景”,大通湖区以小水果为支点,串起“特色种植+观光采摘”全链条,让四季果园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春摘枇杷桑葚、夏采葡萄梨瓜、秋收黄桃脐橙、冬品柑橘草莓,四季不断档的鲜果采摘,不仅让土地生“金”,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在北洲子镇野猫嘴生态农场,2000余棵桃树郁郁葱葱,金灿灿的黄桃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桃香。“今年是种黄桃的第7年,气候好,产量超10万公斤,产值约200万元。”农场负责人谢建军介绍,有机肥种植保障了黄桃品质,每到周末,长沙、益阳的游客纷至沓来,采摘、拍照、吃农家饭,连周边农家乐和自家养的土鸡都成了“抢手货”。
河坝镇河心洲村的林雨国更有感触。7年前,他将120亩地改造成四季果园,如今见证着土地生“金”的奇迹:“去年仅鲜果就挣了10万元。”枝头紫红的桑葚、垂坠的葡萄,吸引着周边游客,果园成了网红打卡点,带动的不仅是水果销售,更激活了乡村旅游的“一池春水”。
最让人称道的,是河坝镇芸洲村向丽珍三姐弟的“绿色突围”。2008年,哥嫂从广州返乡种葡萄,用10年时间打磨出“零化肥、零农药”的绿色品牌。“现在果园不够卖,订单排到秋天。”向丽珍擦着汗笑着说,他们成立的家庭农场不仅种葡萄、养跑山鸡、开民宿,还带动20多户村民一起干,最忙时50多人在园子里干活,每人一天能挣150元。
小水果的“甜蜜事业”,离不开政府的巧心思。大通湖区一方面推广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等技术,精心培育平平果业脐橙、野猫嘴黄桃等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建设河坝镇“小水果之乡”、北洲子镇“S218产业带”等示范基地,推动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全链条升级。“我们的目标是让小水果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大通湖区种植梨瓜、西瓜、葡萄、脆香梨、辣椒等果蔬1.5万余亩,预计产值超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