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伟祥给竹筒打孔制作微景观。杨翠雄摄
茂密的竹林里,暑气蒸腾,电蚊拍的“滋滋”声与蚊群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来自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兰伟祥一把又一把抹着额头上不停流淌的汗水,和队友们穿梭在桃江县浮邱山乡西峰寺村的竹林中,南竹的毛刺扎进手指也浑然不觉——他们要给有味姐自媒体孵化基地的混凝土楼梯两侧披上竹衣。
受西峰寺村村委邀请和学院老师介绍,了解到当地需求和实际情况后,学院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选址村里小有名气的有味姐自媒体孵化基地驻点,开展为期12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习惯了郴州老家20多度的夏天,感觉这里像蒸笼!”这个20岁的郴州小伙第一次参与学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高温”成了他最深的第一印象。每天8时开工,被汗水浸透的衣衫就未干过。初来乍到,基地入口的裸露水泥与青山绿水格格不入,兰伟祥所在的小组决定就地取材,用南竹打造装饰围栏。砍竹、切割、打孔、固定……说干就干,小组成员立马开始分工合作。“手上身上全是蚊子咬的包,但看到竹栏立起来那一刻,值了!”兰伟祥咧嘴笑道。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兰伟祥和他的3位同学,把课堂搬进了田园,把知识用到了实际。白天挥汗如雨尽情改造,帮着基地搞建设、打下手,并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就地取材,用南竹、杉木等原料制作出各种美化基地的竹子微景观。夜晚悉心归纳,整理当日素材,总结实践成果并安排次日活动计划。他和队友提取浮邱寺地标门牌外观、中天门建筑外观等,设计出10余套文创产品,素描风格帆布袋、动漫风格T恤、祥云纹圆扇……“我们要让知识‘走’出课堂,让风景‘飞’向远方。”他展示着手里的马克杯设计图,杯身正是浮邱山的地标剪影。
更“潮”的尝试是AI技术,团队用AIGC制作文旅宣传片,让彩虹大道、飞泉瀑布等景观在数字世界中流淌。“看到村里阿姨盯着短片里自家菜园笑得合不拢嘴,感觉每一滴汗都没有白流。”兰伟祥翻着手机里的视频,画面中稻浪翻滚,浮邱寺的飞檐在云端若隐若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