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李胜利摄
7月热浪滚滚,在赫山区赫山街道梓山社区,彩色剪纸碎片在气流中打着旋儿,落在王希被汗水打湿的额发上。讲台下20多双小手忙碌着,有的把扭扭棒拗成湘江的曲线,有的争辩着“湖南地图像辣椒还是像人脸”。19岁的王希捏着半成品中国地图穿过课桌间隙,听见扎羊角辫的女孩突然欢呼:“老师!我们的‘辣椒省’拼好啦!”
这是在赫山区开展的“暑期艺术课堂”项目,面向全区少年儿童,特邀请湖南城市学院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来自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王希,正经历人生首次群体教学实践。不久前,当“暑期艺术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报名表出现在班级群,她毫不犹豫报了名。“一对一辅导当过家教,可面对二十多个孩子又是另一回事。”她翻开贴满便利贴的笔记本,首页贴着三张课程卡:花鼓戏发箍、非遗绣球画、扭扭棒中国地图,背后是密密麻麻的备课笔记。
“小朋友们好呀,我是你们的‘西瓜老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制作花鼓戏发箍哦,老师首先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第一堂手工制作课上,王希化身“西瓜老师”,当起了“故事大王”,带大家闯进花鼓戏的奇妙世界,将花鼓戏的历史渊源、独特艺术特色以及发展历程娓娓道来,精心制作的PPT看得小朋友们眼睛发亮,连连惊叹。“这些美美的头饰,不只是舞台上的亮点,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回忆起这次暑期实践活动,首日课程时的手忙脚乱犹在眼前。“孩子们年纪小,又不认识,一开始很难管理。”王希告诉记者,孩子们天性活泼,最开始上课不仅听不进去老师讲什么,维持课堂秩序也让人十分头疼。“后面我回去自己琢磨了很久,还请教了老师,现在已经好很多了。”王希说,她的小窍门就是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说一些类似于“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等具体的正向引导话语,加强与孩子们的眼神交流,适当运用小红花激励,让他们在课堂中逐渐进入专注状态。“现在的我不仅面对自己的课堂游刃有余,还能帮其他上课的同学一起管好课堂。”王希笑得特别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