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生机盎然,山村的天空湛蓝如洗,走进赫山区泥江口镇竹科技产业园竹筷生产企业的加工车间,多组机台正满负荷生产,一根南竹经过10多道工序,被制成一次性竹筷、刀叉勺和吸管,远销欧美市场。
在“沉睡”13年后,这座年近五旬的老矿区焕发新生。短短4年时间,这里崛起的竹科技产业园,依靠“一双竹筷,连通世界”,竹产业销售总额超10亿元,年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销往62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到全国1‰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15.2%的快消竹筷出口份额,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一次性竹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20世纪70年代,依托泥江口镇资源禀赋,益阳地区规划了综合开发石煤发电项目。1976年9月25日,经省委批准上报国务院后获准执行,“九二五”项目由此诞生。
2012年,随着新型工业的迭代,石煤发电逐渐消失在岁月的洪流中。“九二五”也因产业方向、环保等原因,偌大的厂房,一时陷入了沉寂,厂区闲置废弃,院里长满杂草。4年前,为盘活存量资产,市政府将厂区整体划转给赫山区,由其主导开发,全力打造泥江口竹科技产业园。
泥江口镇竹林资源丰富,竹产业基础雄厚。“九二五”项目留下的1300余亩土地、13700平方米厂房,为打造竹产业园提供了绝佳载体。2022年,赫山区编制了竹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以现有泥江口竹产业为基础,打造一个集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科技攻关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高端竹产业园区。
入园之后,竹筷企业加快产业集聚,追求产品精细化,在快消品赛道上深耕研发,通过统一标准加强品控,打造生产、包装、展销“一条龙”,不断创新产品种类和质量。面对国家放开出口政策的时代红利,园区还组织竹筷产业集群抱团出海,一个个企业接连敲开外贸之门,开启“淘美元”的狂飙之路。企业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先后研发出日用品、工艺品、食品等10余种上下游产品,得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组建80多人的电商团队,搭建竹制品“电商+供应链+全球商品大数据”的技术服务平台,同步加快孵化跨境电商企业。乘着“以竹代塑”的政策风口,竹制品出海将创造更多可能。
园区通过做好主体强链,培育龙头企业,目前集聚了12家龙头竹企,形成了以生产和销售一次性竹筷、工艺筷、竹吸管的产业集聚区。并做好特色补链,引进外省龙头企业同本地企业合作入股,积极引导企业改造设备、强强联合。做好服务延链,抢抓商贸机遇,积极招引上下游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把竹资源利用到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