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安化县烟溪镇的山间被一层轻纱般的薄雾轻轻笼罩,放眼望去,近千亩魔芋种植基地泛起层层绿浪。近半人高的魔芋秆顶着伞状叶片,叶尖露珠在薄雾中折射出细碎的光。蹲在垄间查看长势的刘中军咧嘴笑道:“今年这茬长势旺,近千亩地少说也能卖回千万!”从土坡坡变金窝窝,魔芋,如同这片土地的“魔杖”,将这里“点土成金”。
故事始于2022年。彼时,在城里打拼多年的生意人刘中军发现,魔芋作为一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健康食品,被越来越多人喜爱。他想起,家乡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气候阴凉湿润,本应是魔芋生长的天然沃土。“这么好的宝贝,不该埋在山里。”于是,他带着资金返乡,开始钻研魔芋种植技术。
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首年试种,因遮阴网搭建不及时、除草方式粗放,近半魔芋染病腐烂。但刘中军没被打垮,他带着妻子跑遍周边基地学技术,记满三大本笔记,琢磨出“生物菌剂改土+人工除草+防草布覆盖”组合的田间管理方法,更创新“两年免耕模式”——去年种的商品芋,今年长出的小芋既能继续种芋又能产商品芋,单亩产值直接翻番。
如今,他的基地每亩下种120公斤,采挖时单芋可达2.5公斤,商品芋加种芋亩产值轻松破万。“不用或少用化肥,改施生态肥和农家肥;八月撒绿肥,来年割青覆盖垄面,既保墒又抑草。”站在两年免耕示范田边,刘中军算起“技术账”。这套“生态+高效”的种植经,让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魔芋课堂”。
技术突破带来真金白银。刘中军的商品芋还未采挖便被厂家预订一空,更让他欣慰的是,村民争相效仿奔富路:马路镇20多户村民跟着种了200多亩;南金乡探索魔芋与茶叶套种,保水增效益;羊角塘镇40余户农户种500余亩,“种魔芋不耽误种粮,两头都赚钱!”
烟溪镇推出“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企业提供种芋、技术和包销,合作社牵头组织,贫困户以土地或劳力入股。曾经在外打工的双丰村村民刘青武回乡种近40亩魔芋:“以前给别人打工,现在是自己当老板,越干越带劲!”
魔芋的“逆袭”远不止于田间。随着“健康食品”概念风靡,肉质细腻、葡甘聚糖含量高的烟溪魔芋成了加工企业的“香饽饽”,其降“三高”、助消化等功效更让它从“山野食材”升级为“养生新宠”。
“目前全镇魔芋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带动300余户农户增收。”烟溪镇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设魔芋初加工中心,延伸产业链条,让“小魔芋”真正长成“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