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畔,枳壳飘香,新风扑面。8月7日上午,大通湖区河坝镇王家湖村的积分超市里,村民刘艳琳正用“道德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房前屋后打扫干净能加分,红白事简办还能评优,大伙儿都争着当文明户!”这一幕,正是大通湖区以党建引领推进全域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大通湖区创新“听、议、理、礼”四字工作法,推动陈规陋习破冰、文明新风扎根,交出了一份“塑形”与“铸魂”并举的亮眼答卷,2024年省文明办测评得分跃升至95.76分。
“听”民声: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
“移风易俗怎么干?群众最有发言权。”大通湖区委书记王新宇介绍,该区采取“先听—再干—再听—再干”闭环工作法,先后组织了223场屋场会,走访了3349户,收集了665件“民生心愿”,最终凝练成每个村“年度三件事”。
干部答题,群众阅卷。区委组织部发起“下一线·练真功”行动,38个村(社区)的114件民生实事由年轻干部领办,路灯安装、沟渠清淤等“关键小事”三季度完成率达90%。河坝镇老河口村老党员肖伟红主动担任“路灯监督员”,北洲子镇向东村村民张文奇天天蹲守下水道改造工地:“干部干得实,我们打分才痛快!”
“议”共识:小积分激活“自治大动能”
“红白事一桌400元,礼金不能超过200元,违规就扣分。”在王家湖村,红白理事会吸纳20名“都管(支客师)”持证上岗,婚事彩礼从18万元降至6万元以内。该村创新“道德档案+积分超市”模式,267户村民“一户一档”,积分可兑换生活物资。金盆镇大东口村老党员带头迁坟,创下“一个月迁坟1300座零上访”的纪录。昔日穿行坟堆中的“阴阳路”,如今变身“绿荫道”。
“广场舞大妈和都管先生,是两支‘王牌调解队’。”区文明办负责人唐志强介绍,全区172名“尚礼管家”劝导停办无事酒360场,巾帼文艺队自编《婆婆妈妈有话讲》微视频点击量破百万。北洲子镇北胜村村民何为感慨:“过去礼金层层加码,现在标准统一,人情债少了,人情味更浓!”
“理”新风:破陋习与留乡愁并行
如何既革除陋习又留住温情?大通湖区的答案是:以情化人,以礼育人。
金盆镇殡葬改革提出“三不”原则——不急功近利、不简单粗暴、不漠视传统。迁坟时,政府承担费用,提供代献鲜花、代读家书服务。王家湖村重阳节百名晚辈向长辈行奉茶礼、传家训,孝老爱亲之星陈月娥20年无偿照顾50名孤寡老人的故事被搬上“新风墙”。
文化赋能让文明种子生根发芽。大通湖区打造“洞庭十礼”思政课,编排移风易俗小品戏20余个,北洲子镇干部自创说唱《小镇新风》,“土味”宣传圈粉无数。新风广场、新风长廊成为村民议事休闲新地标,元宵舞龙会、桃花节等活动让“人情味”在集体活动中升温。
“礼”润心: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大通湖区通过“三长制”织密治理网络,2069名邻长化身“政策喇叭”和“调解能手”。河坝镇银河社区邻长钟侠随身携带居民备用钥匙,被赞为“万能侠伢子”。大东口村邻长严敏帮彝族群众办火把节,让移民有了“家”的归属。
典型引路激发内生动力。全区评选“星级文明户”“尚礼管家”386人次,王家湖村“学子之星”“孝老之星”表彰持续9年。积分制与“红黑榜”结合,北胜村村民黄喜英从“牌桌常客”变身广场舞队长,“现在跳舞比打牌精神多了!”
如今的湖乡大地,新风扑面:红白事成本下降40%,秸秆焚烧、乱埋乱葬无处遁形;枳壳产业园、芥菜腌制池等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1万元;王家湖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6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