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大通湖水环境治理的“销号之年”。记者8月5日从大通湖区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获悉,大通湖区锚定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立下“军令状”——确保总磷浓度年均值控制在0.075mg/L以内,其他指标达Ⅲ类以上,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
大通湖区紧扣“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十字方针,构建“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攻坚体系:区领导带头包联重点任务,每周调度整改进度;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多部门组建联合专班。全区打出组合拳:“退”出生态空间——2018年依法解除49年养殖合同,拆除118公里围栏,退出临湖精养鱼塘7251亩、珍珠养殖1.2万亩,禁养区畜禽养殖全面清零,彻底消除污染来源;“截”住污染源头——建成污水管网16公里,改造农村户厕2万余座,关停非法涉水企业12家,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质升级,农业面源污染减排率达35%;“疏”浚内源污染——累计清淤河道84条、沟渠200余公里,设置入湖拦截网38处,每年削减内源污染物超万吨;“增”绿修复生态——联合武汉大学等科研团队构建“挺水—浮叶—沉水”立体植被带,恢复水生植被5万余亩,建设生态湿地、缓冲带12处,打造“水下森林”净化水质;“活”水提升自净——建成五七节制闸、金盆河节制闸等枢纽,科学调度水位,让“死水”变“活水”,水体置换周期缩短40%。
面对即将到来的8至9月蓝藻水华高风险期,大通湖区加密水质监测频次,组建应急巡查队,确保“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同时,加快推进大通湖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建设,开展环大通湖区域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绿渠、生态湿地、湖域水生态修复及环湖水质监测系统。
如今的大通湖,生态之变触手可及:水质从2015年的劣Ⅴ类,跃升至2020年以来的Ⅳ类,部分时段达Ⅲ类;夏冬候鸟从不足10种增至60余种,总数超10万只,白鹤、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了“常客”;湖底水草摇曳,鱼虾穿梭,消失多年的“水下森林”重现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