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探索“两山”转化可复制新路径
自然资源部:其经验破解生态价值实现的核心难题,值得推广8月10日,周日,前来“桃花江竹海”消暑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比暑期前增加约三成,仅擂茶每天就能卖出100多杯。”在景区凉亭摆摊的丁又莲告诉记者,近段时间她的日均收入近300元。
“桃花江竹海”的红火,得益于桃江县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该县立足全国第三、湖南第一的竹资源优势,将“桃花江竹海”示范区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项目以7.89亿元挂牌成交;创湖南省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单宗项目规模之最。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面对土地出让收入收缩、资源碎片化开发等难题,桃江首创“三性聚合”(系统整合、创新融合、协同运作)模式,重构生态资本运营逻辑。通过有偿收回、入市流转等方式,收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23公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8.2公顷、集体林地经营权586.3公顷,并创新纳入竹林碳汇权。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桃江县林业碳汇计量方法》,核算未来5年碳减排量1.82万吨,最终形成跨门类、跨权属的“自然资源资产组合包”,创新破解生态产品归集难、度量难、配置难、变现难,实现从“碎片化出让”向“整体化运营”转型。
该模式的实施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向上锻造科技竹材产业链,诞生全国首栋三层全竹结构科研楼,推动新型装配式建筑产品开发;向下深挖文化富矿,融合竹文化、美人文化、屈原文化,建成湖南省首座竹主题博览馆、天问书院及竹海幻境剧场,构建“竹旅文体康”深度融合的360度体验。
在收益分配上,碳汇收益在县级政府、经营主体、村集体组织、村民之间按1:2:2:5的比例分配,每年项目区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村集体增收近60万元。
“如今,‘桃花江竹海’不仅是年接待近千万游客的4A级景区,更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新路径。”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谢文评价其为“跨门类、跨权属资源组合开发的突破性样本”。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该实践破解了生态价值实现的核心难题,为全国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突破“两山”转化堵点提供了关键性制度创新,值得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