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田间农事才收尾,赫山区岳家桥镇黄蜂塘村的10多名护林员又一头扎进山林间,忙着砍除杂树、杂木等,为南竹营造更好生长环境。山下的浩进竹制品加工基地里,传来阵阵机器轰鸣声,生产顺利、销售稳定的情况下,这里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70岁的蔡德良把3亩耕地、13.5亩林地交给村里管理,每年光流转费就有1200多元。老人开心地说:“以前这些资源没有产生多少效益,改革以后,不用自己打理,坐在家里就有钱赚。”
耕地、林地的活力被激活,沉睡资源能再次生“金”,得益于赫山区全力推动“四地一水面”改革工作。2024年4月,赫山区启动“四地一水面”改革试点,选定山多田少的岳家桥镇黄蜂塘村、田多山少的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开展先行先试,通过逐步实现全要素改革、多元化经营,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四地一水面”包括农村林地、耕地、宅基地(闲置农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零散水面。为稳妥推进改革,赫山区充分借鉴先前农村土地数字化管理改革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在流程、制度、措施等方面进行完善升级,积极推进全要素改革,打造改革“2.0版”。
经过1年多的努力,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黄蜂塘村耕地、林地、水面合同签订率分别达98.83%、98.65%、100%;新松树桥村将耕地、林地、水面的经营权集中到合作社。另外,新松树桥村按地类、分地块精准确定经营方式,采取合作经营和租赁经营为主、自主经营为辅的模式,今年预计村集体综合收益58.4万元、村民人均增收610元,其中合作经营、租赁经营收益占比92%。黄蜂塘村根据山区特点,采取自主经营和股份经营为主、租赁经营为辅的模式,今年预计村集体综合收益72.4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40元。
改革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新松树桥、黄蜂塘两个试点村,还辐射带动全区其他乡镇、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据统计,目前全区已完成82个村的农村土地数字化管理改革工作,流转土地24.8万亩,年总成交额3.3亿元;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模式,累计完成37个村、14.4万亩耕地的“小田并大田”工作;依托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拍出全省首批3宗2400亩数字化林地,竞拍资金272万元,总溢价达48万元;新增4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总用地面积23.3亩、成交金额531万元;整理、复垦28处闲置、废弃宅基地,产生增减挂钩指标1.47公顷……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赫山区主要领导深刻洞悉,仅凭租赁等方式创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为此,赫山区持续深化人才工作,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振兴学院,成立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建立人才台账、乡友数据库、“金犁”项目人才库等,定向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推进“能人下乡”活动,开展“一村一企一师一员”行动,累计向53个试点村派驻123名行业人才。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精选106名专家,组成服务团,开展定点指导工作。
有了各类人才的助力,赫山区树立“以亩均论英雄”的理念,鼓励村集体、村民采用立体种养、菜粮轮作等方式,努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同时培养更多优质本地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练好内功,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实现抱团式发展。目前,全区累计创建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5家、省级农业产业联合体10家、省级示范联合体8家、省级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8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