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沅江市有名的“田秀才”臧发良格外地忙。作为纯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他正带领一班人对沅江市5万亩水稻开展“保姆式”服务。目前是一季稻栽种和晚稻秧苗分蘖期,他和植保飞防团队成员早出晚归,用生物制剂对秧苗开展统防统治。“近年来,沅江市聚焦农业综合改革,有‘三链同构’‘三化联动’‘三方共赢’的‘三三’机制作保障,我们团队托管的水稻面积由6000亩增加到5万亩,团队每年每人的收入也增长了10多万元。”臧发良由衷地说。
得益于“三三”机制的创建,沅江市现代农业综合改革工作的收官之战佳音不断。2024年,沅江农林牧渔总产值在全市名列前茅,粮食生产实现总产和单产“双增长”。今年上半年,沅江产业集群建设成功获批省级庭院经济试点县,入选“洞庭湖小龙虾”集群项目实施区,南大膳镇依托特色产业优势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称号。
“三三”机制的第一个“三”是“三链同构”,即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全链条推进提效,牢牢夯实产业根基。生态优质水稻、生态优质水产、生态优质水生蔬菜、生态优质水果“四水农业”是沅江农业产业链的特色。沅江通过规划和布局,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典范。实施品牌强农行动是价值链提升的关键举措。沅江市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全力打造“沅字号”品牌矩阵。依托丰富的水产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成功荣获“中国草鱼之乡”区域特色品牌称号。“沅江大米”跻身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成为沅江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沅江芦笋”入选“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及“一县一特”特色农产品。
沅江高度重视农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目前已成功培育“四水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持续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构建起覆盖市、镇、村三级的电商服务网络。沅江特色农产品“触网”销售,网络零售额达3.75亿元。“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新型产销模式已不是新鲜事,大街小巷、乡村便利店都有稳定的农产品销售点。
“三三”机制的第二个“三”是“三化联动”。以科技化为引擎,注入创新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沅江市持续深化与省农科院、湖南农大、湖南师大、中麻所等的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乡村振兴学院、芦苇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省农科院再生稻研究院、院士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推广“稻-菜”轮作、芦菇工厂化栽培等高效模式,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以数字化为引领,开启智慧农业新起点。沅江市打造数字村级应用系统,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实现乡村治理和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管理。建立中联沅江一站式服务中心和智慧农业数字大米基地,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以绿色化为引导,绘就生态农业新篇章。沅江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水产养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重视芦苇等特色资源的产业转型和高效利用,引进钠能时代、积葭板材等企业,推动芦苇资源从传统造纸向高端板材、新能源等领域转型。南洞庭湖生态保护恢复示范项目被纳入省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首批试点,标志着沅江市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三”机制的第三个“三”是“三方共赢”,即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民共赢,这是沅江市促进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该市建立利益共享体系,积极构建并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联农带农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生态优质水稻产业领域,以育秧工厂基地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优质稻种植,形成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确保农民的经济收益。枳壳种植基地通过这一合作模式,让636户脱贫户和监测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对农民合作社,沅江市制定奖补政策,在企业培育、惠农担贷款、特色产业园建设、“两品一标”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推行新农人计划,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确保农业主推技术的普及率超过95%。至目前,已举办200场培训班,培训13000人次,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备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依托14个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为返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项目对接、创业扶持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1146名人才返乡创业,312名新农人回村担任职务,他们为沅江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