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昊(右一)和班主任郭劲松合影。南县一中提供
8月16日清晨,阳光和煦,南县南洲镇18岁的李文昊收拾好行囊。母亲反复清点,生怕行李有所遗漏——几套四季穿的衣裤、一摞数理知识拓展书籍,还有那张被摩挲过无数次的北大录取通知书。“妈,放心吧,我能行。”少年笑着拍拍母亲的肩膀,走出家门转身踏上开往岳阳的汽车,他将在岳阳乘高铁去北京。两天后,他将以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新生的身份,叩响燕园的大门。
乡亲口中的“聪明伢子”
在老家南县乌嘴乡窑嘴村,李文昊从小就是乡亲们口中的“聪明伢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操持家务,家庭条件虽不宽裕,却给了他自由的成长空间。儿时,他就凭计算技巧让大人啧啧称奇;初中接触物理后,他着迷于用科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他总追着老师问为什么,课间黑板常被他写满推导过程。”李文昊的母亲黄君介绍。
考入南县一中后,李文昊的天赋被彻底点燃。高一时,数学老师张江红发现李文昊喜欢思考和钻研,便特意找来数学竞赛书籍送给他。那套书像打开了新世界,李文昊眼睛发亮,原来解题思路能如此多样。从此,师生二人常在放学后的教室里钻研到晚上,草稿纸铺满整张讲台。
“出题人”的破茧时刻
高二下学期的一天,物理老师王立平给李文昊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要他试着给同学们出一套试卷。为设计出有挑战性的题目,他结合高三的物理知识,甚至参考了大学物理教材中的案例。当同学们面对试卷上的综合应用题抓耳挠腮时,王立平在办公室感叹:“这已经超出中学知识范围了。”从那以后,李文昊就常自己出试卷,巩固所学知识。
荣耀背后亦有阴影。高三的一次月考,向来数学稳居年级前茅的李文昊只考了97分。那晚他独自在操场跑了好几圈,第二天却带着更厚的习题集出现在教室里。“失败就像做错的题,改对了就是进步。”他在日记本上写道。
校测战场上的“出色答卷”
今年6月下旬,高考成绩放榜,李文昊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北大强基计划,他想追寻自己的梦想,研究航天器背后的力学奥秘。6月底,他和母亲来到北京大学参加校测,数理化笔试连考3小时,还有面试、体测。面试场上,当教授追问专业问题时,李文昊流畅的解答让考官频频点头。
7月5日放榜日,李文昊不负众望,成功通过北大强基计划,被录取为力学类专业学生。获接喜讯,母子俩喜极而泣。
如今,这个曾踩着自行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的少年,即将步入北大校园。他的行囊里除了书本,还装着班主任郭劲松临别赠言的字条:“做学问如洞庭治水,既要澎湃激情,更需沉静根基。”而燕园的未名湖畔,一段关于力与光的崭新故事,正等待这位洞庭少年执笔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