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农机作业的邱献军。刘馨予摄
9月15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南县乌嘴乡又东村的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中,一个身影已经站在田埂上。他就是邱献军,乌嘴乡远近闻名的“种粮大王”。从2004年回乡至今,这位曾经的外出务工者,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了整整20年。
“稻子就像孩子,你得天天看着它们长。”邱献军弯腰捧起一株稻苗,仔细查看后满意地点头。在他身后,千亩稻田稻浪翻滚,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时间回溯到2004年,27岁的邱献军还在外地打工,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他向往城市的繁华:“在工厂每天工作12小时,虽然辛苦,但收入比种田强多了。”
然而,一次回乡探亲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邱献军回忆,当时乌嘴乡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不少良田无人耕种,与此同时,一揽子国家惠农政策陆续出台,让邱献军看到了希望。“国家这么重视农业,种田应该大有可为。”邱献军说。他不顾亲友劝阻,选择毅然辞去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
第一年,邱献军承包了几亩地试种蔬菜,结果遭遇病虫害,差点血本无归。但他没有气馁,白天在地里摸索,晚上看书学习种植技术,还经常跑到县里向专家请教。经过几年摸索,邱献军逐渐掌握了规模化种植的门道。2008年,他承包600亩土地,成为当地最大的蔬菜种植户。
“那时候每天半夜两点就要起床,组织工人收菜,赶早市批发。”邱献军说,蔬菜种植虽然收益可观,但风险也大。市场价格波动大,有时候一车菜只能卖个本钱。于是,邱献军开始思考转型。
“水稻是主食,需求稳定,而且机械化程度高,适合规模化种植。”2012年,邱献军开始尝试种植水稻,逐步扩大面积。如今,他的种植规模已达到1000多亩,全部种植双季稻。
但转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种水稻,由于缺乏经验,亩产只有400公斤,远低于预期。“经常整夜整夜睡不着,想着怎么改进。”于是,邱献军请来农业技术员现场指导,引进优质稻种,学习科学施肥技术,次年亩产就提高到600公斤。
在邱献军的稻田里,总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目前,他的种植基地已带动70余名村民就业。67岁的李加新是村里的低保户,有一儿一女,其中女儿已外嫁,儿子残疾,生活困难。如今,他和妻子两人被基地长期雇用,负责田间管理。“在这里干活俩人每天能挣200多元,一年就能增收4万多元,生活宽裕多了。”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邱献军常说的话。他不仅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还向周边农户传授种植技术。在他的影响下,乌嘴乡的规模种植户越来越多。如今,邱献军正打算引进大米加工设备,打造自己的品牌。“我们南县水土好,产出的大米品质优良,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价值,我相信做农业会越来越有奔头。”
夕阳西下,邱献军仍在田间忙碌着。从打工仔到种粮大王,邱献军用20年时间,在田野间尽情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