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区迎风桥镇镇区航拍。黄云摄
资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开展建设工匠培训活动,提升工匠的专业技能。(资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
工作人员前往居民自建房建设现场巡查,指出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资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
保险公司业务员和房屋质量安全检测员查看检测报告。黄云摄
房屋质量安全检测员对房屋情况及评估报告进行复核。黄云摄
9月24日一早,位于资阳区迎风桥镇迎丰桥社区的一处农贸市场里人声鼎沸,来此购买蔬菜、肉类、海鲜等商品的群众络绎不绝,忙里忙外的门店老板们更是兴高采烈。
个体户郭清泉3年前在这里购置了一间门面,经营水产、肉类等生意,每天有不少人来此购物。
生意兴隆固然让人开心,但郭清泉心里忍不住有些担忧:“这么多人进进出出,万一哪天不小心发生高空坠物或别的意外伤到了人,就需要赔偿,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多年经营赚的钱都得贴进去。”好在今年资阳区推出了房屋保险政策,大大减轻了他的担忧。“现在房子都通过了评估,政府给我们购买的房屋保险正式生效了,有了保险兜底,在这里做生意就更安心了。”郭清泉说。
为人员相对集中的经营性自建房购买保险,提升居民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这是资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全市自建房安全工作领域率先试点的一项创新举措。近年来,资阳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扎实开展居民自建房安全工作,采取完善制度、精准整治、保险兜底等核心举措,逐一破解自建房安全领域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答好助力群众安居乐业这道“民生题”。
锻造过硬“锁芯”——
以制度根基筑牢安全防线
“自建房安全整治不能零敲碎打,必须先立规矩、建机制,把责任链条拧紧扣实。”资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盛宏平在专项整治部署会上强调。近年来,资阳区锚定“责任落实、排查见底、机制健全”目标,将制度建设作为“安全锁”的核心部件,夯实整治工作根基。
在责任体系构建上,资阳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2个专项工作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乡镇主抓、村居落实的五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工作要求。出台《资阳区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区住建、应急、市场监管等23个部门职责清单,并签订责任状,将整治成效纳入乡镇(街道)和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推进机制,确保责任层层传导、落实到人。
为破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等难题,资阳区创新建立“全域普查+重点核查+专业复核”三维排查体系。先后组织乡镇(街道)干部、村(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1200余人的排查队伍,按照一栋一档、一户一表标准,对全区城乡自建房开展拉网式普查,重点排查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学校周边等人员密集区域的经营性自建房。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抽调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对初判存在隐患的房屋进行精准核查,建立包含房屋结构、建设手续、使用状况等关键信息的电子台账。
面对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这个共性难题,资阳区创新设立“房屋安全管理员”制度,在每个乡镇(街道)配备专职管理员,每个村(社区)明确1名兼职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隐患上报和政策宣传。同时建立“线上+线下”培训体系,邀请省级专家开展结构安全鉴定、隐患识别等专题培训,印发《自建房安全排查手册》,让基层工作人员会排查、能识别、懂处置,筑牢一线监管防线。
居民自建房安全工作是资阳区主要领导特别关注的一项重点工作,全区先后11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调度部署。今年来,资阳区委书记付振南就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要求,各乡镇(街道、经开区)和相关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湖南省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务必守住底线,务必完成工作任务;区委副书记、区长黄瑛在政府常务会上对全区鉴定为C/D级的经营性自建房整治作了具体部署;分管区领导统筹调度居民自建房C/D级房屋鉴定工作,要求区财政拨付164.8万元用作居民自建房专项鉴定经费,对乡镇(街道、经开区)予以适当补贴……
锁好安全“锁扣”——
以精准整治消除风险隐患
“发现隐患是前提,消除隐患才是关键。我们坚持快查快改、立查立改,对隐患房屋实行一户一策分类处置,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资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分管居民自建房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刘方策告诉记者,资阳区聚焦风险隐患突出的经营性自建房,打出分类整治、科技赋能、执法联动“组合拳”,确保安全“锁扣”紧锁不松。自2022年4月全省开展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以来,该区落实《全省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及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按照产权人(使用人)自查、村(社区)普查、乡镇(街道)排查、县级复查、市级抽核、省级考评的“六步法”排查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资阳区获评2023年全省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先进单位。
在分类整治上,资阳区根据房屋安全评估结果,建立“红、橙、黄、蓝”四色分级管控台账,实行销号管理。鉴定为D级危房、存在结构倒塌风险的“红码”房屋,立即采取停止使用、疏散人员、封闭管控措施;存在局部隐患、需加固整改的“橙码”房屋,由住建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督促产权人限期整改;对相对安全的“黄码”“蓝码”房屋,则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跟踪监测安全状况。在长春镇新河村有一栋三层经营性自建房因擅自加层导致墙体开裂,被列入“红码”管控后,镇政府仅用3天就完成人员撤离和临时围挡加建工作,之后通过政府补贴、产权人自筹方式启动重建。
在自建房安全排查整治过程中,资阳区同步加强了空心房、闲置房管理。组织各乡镇(街道、经开区)对全区2533栋空心房、闲置房进行登记造册,并采取定期检查、设立警示标识标牌、拆除危险房屋、房屋绿化美化等方式进行有效管控。
科技赋能让隐患排查更精准高效。资阳区采用“互联网+安全监管”模式,开发自建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排查数据、鉴定结果、整改进度等信息,实现一网统管。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App现场上传房屋照片、填写排查信息,系统自动生成隐患等级和处置建议;群众扫描房屋门口的安全二维码,就能查看房屋基本信息和安全状况,实现共同监督。同时运用无人机对老旧片区、山区房屋进行航拍排查,解决地形复杂区域排查难题。
针对违法建设和违规经营等突出问题,资阳区建立部门联动执法机制,由住建、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专班,开展利剑行动。重点查处未取得审批手续擅自改建加层、非法开挖地下空间、封堵疏散通道等违法行为。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公布24小时举报电话,对查实的举报线索给予奖励。截至目前,共收到群众举报线索89条,查实整改76条。
握紧幸福“钥匙”——
以长效机制守护民生福祉
自建房安全整治既要解近忧,又要谋长远。
针对农村房屋抗风险能力弱、产权人整改资金不足等问题,资阳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城乡居民房屋综合保险全覆盖工作,按照“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先急后缓”原则,由区人民政府统一投保,将全区三千多栋经营性自建房,存在安全隐患的既有房屋,非经营性自建房作为首批房屋保险对象。提供“承保房屋全方位体检+一年四次以上定期监测+科技赋能动态监管+房屋倒塌赔偿损失”综合保障。同时出台《关于推进资阳区城乡居民房屋综合保险工作的函》,以村(社区)为试点单元,逐步推广房屋保险,明确保险范围,涵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的房屋损失,以及房屋倒塌造成的第三者责任赔偿。
资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政策法规股干部杨文虎介绍,后续将逐步引导,让村民安置点、政府完全产权公租房、廉租房、直管公房、单位自管公房以及使用年限在25年以上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场所(主要包括学校、医院、车站、商场、酒店、养老院、福利院、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娱乐场所等)纳入投保范围,让城乡居民房屋综合保险成为民生保障的“稳定器”。
为构筑长效安全防线,资阳区重点严控自建房增量,明确要求3层及以上新建、经营性自建房必须完善审批手续,并由专业团队建设、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这一机制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审批繁琐、群众多头跑的困境,也从源头上保障了安全。
民有所呼,政有所为。指导乡镇加强帮代办服务,简化限额以上村民建房《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办理流程,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严格落实限额以下自建房“六到场”抽查制度,定期检查3层以上自建房。针对已核发施工许可证的40余栋限额以上村民建房,区质安监站逐户开展现场技术指导与质量安全检查,全力保障工程质量达标。同时,逐步建立前期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名录库,整合各方资源,有效降低居民建房成本。
为进一步强化专业支撑,资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为农村自建房提供专业支持。同时依托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打造“农村建设用地服务”专栏,提供农村建设工匠资质信息,供建房户在线上平台自行选择农村建设工匠或施工队。目前已上传的农村建设工匠人员全部参加了农村工匠培训,并取得了湖南省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合格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