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化县市场监管局对辖区内涉老“会销”经营场所开展突击检查,重点围绕经营资质、产品来源、宣传内容、销售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细致排查,深入核查是否存在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手段,向老年人高价推销保健品、医疗器械和食品等违法行为。笔者以为,面对精准“围猎”老年人的涉老“会销”,社会与家庭要携手为他们构建起坚实的防护网。
近年来,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会议营销等形式,以“专家”讲座、“名医”义诊、赠送、低价旅游等隐蔽方式推销保健品。在销售人员的情感攻势下,不少老年人容易产生冲动消费,购买大量高价保健品,其中不少产品来路不明,实际效果存疑,不仅造成老年人财产损失,更可能危及他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家庭和谐。
老年人为何容易上当受骗?一方面是因为骗子往往针对独居老人设局,这些老人缺乏子女陪伴、内心孤独,难以抵抗推销人员的情感营销。另一方面,老年人普遍关注健康,但缺乏相应的科学保健知识,容易轻信夸大宣传。此外,部分经营者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收款后便人去楼空,老人及其家人维权困难。
针对保健品“坑老”现象,有关部门持续加大了打击力度。但需指出,司法打击属于事后惩戒,虽能惩处部分不法分子,却难以有效避免老年人的经济损失。笔者认为,防范老年人陷入“会销”陷阱,需从事前预防到事后保障全链条加强防控。
笔者建议,监管部门应推动监管前移,及时揭露假冒伪劣保健品生产者与销售者的真面目。对于利用临时场地开展集中体验、宣传、销售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行为,场地提供者应当核实经营者的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并向消费者提供上述信息,以实现问题可追溯。
政策层面应织密保护网。相关部门可探索在保健品“会销”领域引入“冷静期”制度,赋予消费者“7日后悔权”,即在规定期限内可无理由退货,且无需承担补偿性罚款。在明确后悔权的同时,还需配套完善退货细则,堵塞监管漏洞,提升执法效能,为公众构建更加规范的健康消费环境。
在政府部门加强司法保护的同时,子女更应主动履行关爱责任,多陪伴、多倾听,以亲情的温暖帮助老人抵御推销人员虚情假意的关怀,避免陷入情感营销的陷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苏钢责任编辑:文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