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蓝天白云“减负”,秸秆“变废为宝”。胡纬作
“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标后,农户可以按政策领到相关补助,镇里还建成5家秸秆青贮加工点,秸秆禁烧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近日,大通湖区金盆镇有成村村党总支书记李辉的话语,道出了秸秆综合利用带来的显著变化。金盆镇通过“改禁为疏”,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秸秆从“负担”变为“资源”的生动图景。
秸秆综合利用意义不小,能从源头上遏制焚烧现象,为蓝天白云“减负”。秸秆富含氮、磷、钾等矿物质及有机质,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将其“变废为宝”,用于饲料、肥料、能源、基料、工业原料等领域,可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秸秆处理难题一直存在。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加上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低,秸秆过剩与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过,国家早已重视这一问题,提出力争到2015年,在全国建立较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储运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还田和产业化综合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这一政策为各地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
小秸秆做出大文章。金盆镇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政策支持上,当地明确达标后农户可获补助,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在产业发展方面,全力招商引资,引进秸秆饲料化、生物质燃料颗粒生产企业各1家,为秸秆利用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渠道;依托本地畜牧养殖大户建成运营5家秸秆青贮加工点,这种立足本地产业基础的做法,实现了秸秆的就地转化利用。累计打捆饲料包约4000个,处理玉米秸秆约200吨,预估还将处理水稻秸秆超6000吨,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其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各地可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降低利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比如研发更高效的秸秆还田机械,让秸秆还田操作更便捷,提升秸秆还田的效率与质量。
另一方面,完善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建设秸秆储存基地,保障秸秆供应的稳定性。
此外,持续强化宣传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示范等方式,让农户深入了解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共同“疏”出一片蓝天沃土,让农业发展更绿色、更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