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亩产得有550公斤,比去年多50公斤!”村民罗热定在田里边捆秸秆边说,“现在沟渠直通田边,村里修了12座浅水坝,蓄水足了,不干旱了,收成自然上去了。”
一旁的村民毛诗强接过话:“我们这是稻鱼共养。稻子扬花,鱼儿正肥。鱼吃害虫,粪还能肥田。一块田,两份收入,一亩能多挣好几百元。”
“全靠优质稻种和技术指导。”村党支部书记毛平石说,“村里推广优质稻种,农技人员常来指导,水稻亩产从5年前的4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50公斤以上,今年秋粮总产量预计能超过20万公斤。”
云河村山林、旱土多,人均水田面积不足5分,但这里的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探寻着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在稻田旁边的坡地上,有几位村民正忙着挖红薯。村民李瑞祥指着身后的地块说:“0.2亩坡地收了整整10担红薯,一担差不多65公斤。”
除了红薯,村民们还在旱地和山地上种起了各样作物。全村特色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其中黄精、厚朴、黄柏等中药材约500亩,荒山红茶年产量达200余公斤,山坡上采摘山胡椒制成的酱,年销量也突破了2000瓶。
近年来,云河村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村里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把小竹笋、山胡椒酱、黄精等特色农产品统一加工销售。“梅蛮古韵”红茶就是其中的代表产品。
而今年村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变化,是生态旅游的兴起。村里正打造“云河十八景”,下马石、神女池、五郎谷这些熟悉的山水,都被一条规划好的路线巧妙地连了起来,每个景点都配上生动的故事解说。
沿新修的2.5公里河堤走,只见几座浅水坝形成小小的瀑布,风雨廊桥和远处的五郎谷、神女池相互映衬。“春天有人来看野樱谷的花,夏天来河里游泳,秋天来山里走走,看看云,摘点野果。”开民宿的罗秋花一边打扫院子一边说,“我是村里第一个开民宿的,觉得云河村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