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幸福饭碗”

——看安化县冷市镇如何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0-02 09:55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秋日的安化县冷市镇,安置区里机器飞转、田间大棚绿意盎然,处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近年来,冷市镇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与产业发展深度绑定,以“茶旅文体康”融合为方向,通过盘活资源、搭建平台、技能赋能等措施,构建起“产业+企业+合作社+帮扶车间+脱贫户”的就业帮扶体系,让400余人次安置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稳稳迈出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的坚实步伐。

  盘活资源建平台,让就业岗位“近在咫尺”

  “上楼是家,下楼上班,工资按天结,还能兼顾农活和家人,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在梁家社区,闲置门面改造的辣椒初加工点里,居民梁银波边麻利地分拣新鲜辣椒,边叙说着对当下生活的满意。

  这处加工点,是冷市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就业阵地”的生动实践。通过引导社区与企业合作,今年已承接5万公斤辣椒初加工订单,不仅让50余名群众实现灵活务工,更让“沉睡”的门面资源变成了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这样的场景,在冷市镇并非个例。近年来,该镇充分挖掘辖区资源潜力,一方面推动村级合作社延伸产业链,如梁家社区依托合作社建成黑茶加工线,覆盖茶叶采摘、揉捻、渥堆发酵全环节,带动150余户农户发展种植;另一方面依托鑫湖制衣有限公司、东庄坪竹木有限责任公司、冷市镇白沙溪茶叶专业合作社、鑫福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安置区周边布局生产点,将服装加工、竹木加工、茶叶制作等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大家无需远行就能找到稳定工作。

  产业融合拓路径,让就业选择“多元丰富”

  “既能在研学基地做后勤,农忙时还能去茶园采茶,一年能挣好几份钱。”大桥水安置区居民黄杨珍的就业经历,折射出冷市镇“以产业融合拓宽就业渠道”的思路。依托“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定位,该镇充分发挥叶子湾生态旅游度假区、百花齐放研学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出景区服务、研学接待、茶园管理等多元岗位,让安置群众既能参与农业生产,也能投身文旅服务,实现“一季多业、一岗多收”。

  截至目前,冷市镇通过产业融合已带动近百名安置群众就业,其中不少人春季参与茶叶采摘,夏季在研学基地服务,秋冬季节则进入帮扶车间或者在村级合作社直接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一人多岗”。“我们就是要让群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岗位,让就业不仅能增收,还能兼顾生活。”冷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产业间的互补联动,有效解决了“农忙与务工冲突”“季节性就业难”等问题,让就业岗位更具“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技能赋能强底气,让就业增收“稳中有进”

  “以前啥技术都没有,只能干力气活,现在学会了缝纫技术,工资比以前高了一半!”刚通过技能培训在鑫湖制衣有限公司上班的安置群众梁胜军,提起冷市镇的技能培训赞不绝口。为让群众“能就业、更能稳就业”,自2024年以来,该镇针对性开展就业服务与技能提升行动,先后组织家政服务、机械操作、种植技术、电子商务等培训20余场,覆盖群众400余人次,帮助不少人从“体力型劳动者”转型为“技能型从业者”。

  同时,冷市镇还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设置公益性岗位,为就业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建立就业信息台账,实时跟踪群众就业情况,及时推送岗位信息、政策解读,确保“帮扶不脱节”。数据显示,通过技能培训与政策扶持,该镇已有9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显著提升。

  如今的冷市镇,安置区里的笑声更甜了,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了。一条条扎根乡土的产业链,一个个便捷利民的就业岗位,不仅让安置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更让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甘果 谢佳妮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