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殊孩子推开一扇门

——桃江县送教上门工作纪实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0-13 08:57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受残障类型、残障等级制约,特殊孩子无法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加上特校学位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送教上门成了这些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10月10日,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厚元向记者介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以下简称“送教上门”)工作背景,这一工作在桃江已坚持10年,为无数残障家庭点亮一盏灯。

  2016年,桃江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78%。经过近10年送教上门,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2%,其中送教上门学生占比从37%降至9.1%。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特殊孩子走出家庭,到特校接受教育,县域特殊教育普惠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强化全面筛查提升送教精度

  服务对象筛查全面、精准,是做好送教上门工作的关键。桃江县坚持定点、定校、定人原则,实施家校联动初步筛查、镇中心校集中复核、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工作小组审核认定的“三步走”工作模式,规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流程。

  每年9月,县教育局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依据学情和残障类别,组织教育、民政、医院等部门单位专家综合评估,相应采取随班就读、特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全力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障儿童少年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县特校打造了全省首个特殊教育骨干教师自主选学国培项目,依托特殊教育资源教师自主选学工作坊,常态化开展教师自主选学、坊内在线研讨、线下集中研修,共培训资源教师200人。县教育局结合专题培养,定期组织全县资源教师、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为送教上门工作提供师资力量。

  坚持一人一策提升送教质效

  桃江县松木塘镇天子山村的阳阳是二级智力残疾,他的母亲有智力障碍,父亲体弱多病。为减轻这个困难家庭的照护压力,上门送教两年后,阳阳转入县特校学习。照顾他生活的老师李东阳用崩溃形容自己的心情:“每天都要洗拉满大小便的裤子,我好几次想辞职。但每次开会,领导总会介绍他的家庭情况,说照顾好一个特殊孩子,就是挽救一个特殊家庭。”为让阳阳适应学校生活,李东阳从洗脸、吃饭、如厕等入手,不厌其烦地教他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县特校教师从认知、习惯养成、社会适应等多维度出发,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在县特校就读一年后,阳阳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规则意识明显提升。

  从送教上门到转入特校就读,这是桃江县倾心关爱特殊孩子的一个缩影。对纳入学籍管理的送教上门学生,坚持每月上门送教2次,每次授课时间不少于2小时。对随监护人在外地生活的适龄残疾学生开展远程送教服务。一人一策建立学习档案,针对性开展康复训练、语言交流、社会适应等学习,指导家长掌握教育补救方法和康复训练技能。加强送教过程监管,每学年结束时,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行为习惯、学习认知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在家长自愿的前提下,引导符合条件的学生转入县特校学习。入学初期,鼓励家长陪读,从学习半天开始,逐步过渡到全天,让特殊孩子适应校园生活。

  注重协同发力提升送教力度

  和普通孩子相比,特殊孩子的入学之路面临诸多困难。学校、家庭与职能部门携手托举,才能让更多特殊孩子步入校门。

  2021年,小彭(化名)转入县特校学习,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小彭只得回到家中。经过两年多的送教上门,小彭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其间,送教老师多次与家长沟通,小彭的母亲张女士从广州回到老家,悉心照顾孩子。在家校共同努力下,2023年,小彭再次回到县特校学习,成功适应寄宿生活。张女士介绍:“我婆婆70多岁了,照顾孩子有心无力。我回家后,每天带小彭数数、读拼音,利用教具锻炼手指灵活度,孩子的进步很大。”

  近年来,县教育局与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加强对接,在筛查鉴定中做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在送教中加大体检、康复等保障力度。送教上门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为每年6000元/人,定期为残疾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免费配备轮椅、拐杖、助步器等辅具。撬动蓝天志愿者协会、学校、村(社区)等资源,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爱心手拉手主题活动,让特殊孩子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

  10年来,县特校共送教上门2.5万余人次,48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顺利转入县特校就读,选送的教育案例连续两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送教上门优秀案例。桃江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阶段,将组织专业医疗机构在县特校设立康复门诊,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康复评估、治疗和训练,探索开展残疾儿童少年教康、教职融合试点工作,让特殊孩子在校就能享受教育和康复权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刘美玲 曾庆征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