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走进桃江县桃花江镇罗家潭村精品民宿——初寻南村,只见民宿外观别致典雅,院内花草错落有致,既能感受“自然”,又能体验“乡愁”。“国庆期间,我们一直处于满房状态。”“80后”民宿老板刘昌盛说,假期中民宿还特别策划了系列活动,比如下午的打糍粑、围炉煮茶、夜晚的音乐会,丰富住客的夜间体验。他笑着说,这些天虽然累得直不起腰,但心里比蜜还甜。
刘昌盛曾经是“北漂”,2010年,他大学毕业后离开家乡,入职北京一家企业从事市场商务拓展工作。然而,城市快节奏、高成本的生活让他逐渐感到迷茫。为何会选择回到家乡开一间民宿?“这要是放在15年前,我自己也想不到,会在家乡拥有一间乡村民宿。”他感慨道。
2016年,思乡心切的他把家乡用纯手工做蒿子粑粑的视频发到网上,引发同样漂泊在外乡友的关注,很多人托他购买。刘昌盛立即嗅到商机,“回家”这个念头也在他心中愈发强烈,于是在“北漂”6年后,他决定返乡创业,成立桃江湘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桃江初寻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起初,刘昌盛通过线上朋友圈售卖蒿子粑粑和豆腐乳、腊肉腊鱼、酸枣皮等各种桃江土特产。随着微信好友的增加,订单越来越多。“一开始卖土特产,一年也就几万元的销售额。”刘昌盛说,真材实料的农家货、原汁原味的乡土味和诚实守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2018年,刘昌盛微信好友已有上万人,腊肉、坛子菜等土特产远销至东南亚国家,年营业额达到100万元。通过自己在乡村的一番奋斗,他反而找到了“向往的日子”。
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刘昌盛发现了新的机遇,人们走进乡村观美景、吃乡味,但受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游客在乡村游玩住宿成了一个大问题。许多村庄仅有零散的家庭旅馆,卫生条件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管理,导致游客往往当日往返。这种游而不留的尴尬局面,不仅让乡村错失夜间消费的增收机会,更让乡村的文化魅力难以深入传递。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刘昌盛的脑海,做民宿。
说干就干。2021年,刘昌盛在和家人商量沟通后,决定将自家老房改建成民宿。为了给游客打造“家一样”的感觉,刘昌盛把大量的心血倾注在了民宿庭院的打造上。民宿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精心设计、亲手栽种的。一年后,一个面积超200余平方米,拥有7间客房的民宿雏形初现。2022年,由民居改成的民宿初寻南村投入使用,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集美食、住宿、农耕体验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团建胜地。
“我们的民宿不‘高大上’,走的是接地气的路子,民宿设计保留了一定的乡土气息,游客来了可以吃土菜、打糍粑、包粽子,感受桃江的风土人情。”刘昌盛介绍,民宿的建立也为附近村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带动大伙儿一起在家门口增收。除了初寻南村民宿,刘昌盛还拥有一家竹海慢谷农庄,两家实体店年销售额约400万元,带动就业超200人次,年发放村民劳务工资30余万元。“返乡创业时,有人说在城市发展才有前途;卖土特产时,有人说踏踏实实种地才是正事。返乡创业以来,每个转折点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质疑,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留下来让家乡变得更好。”刘昌盛说。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