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安化县特殊教育工作纪实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0-20 08:5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2025年秋季统计数据显示,安化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97.69%,超过《湖南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计划》97%的要求。更令人振奋的是,送教上门比例从2023年的33.6%显著降至9.88%,圆满实现了“到2025年控制在10%以内”的计划要求。

  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安化县特殊教育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安化县通过科学评估安置、强化资源配置、推进随班就读与完善送教体系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得以重返校园,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套机制,让送教之路行稳致远

  10月17日13时,特教老师龙艳萍整理好教具,仔细翻阅《安化县送教上门工作手册》,开启了当天的送教工作。“提前一天联系,确认学生和家长在家;出发前联系,核实具体位置;到达时联系,确保顺利上门。”她熟练地运用着“三联系”工作法。

  这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工作模式还包括:“两验证”——核实基本信息,查验残疾证件;“两针对”——针对学生开展康复训练,针对家长进行技能指导;“三记录”——文字、图片、视频全程记录;“四归总”——教学资料系统整理归档。这些严谨的流程确保了送教工作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据悉,安化县构建了完善的四级工作网络:教育局党组统筹领导、基教股与特校具体管理、中心校与特校组织实施、送教教师上门服务。各中心校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送教对象全覆盖、无遗漏。

  长效机制,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安化的送教上门工作不仅注重“送”的过程,更追求“教”的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优选业务骨干,各中心校选派教导主任等优秀教师承担送教工作。通过系统培训、实地指导、示范教学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督查激励机制,将送教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定期开展评优表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安化县通过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进行科学评估,优先采取随班就读和特校就读方式。在办学条件方面,自2020年以来,安化投入1100万元完成县特殊教育学校整体搬迁,新建多种功能室和学生实践基地。各普通学校加快推进资源教室建设,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业支持。2025年秋季,全县投入省级专项资金80万元,在清塘铺镇中学、梅城东华中学、仙溪八中、大福镇完小、小淹镇完小、马路镇中学、平口镇完小建成资源教室7间,开设微型特教班7个,帮助45名送教上门学生实现入校就读的愿望。

  爱如阳光,培育希望的果实

  特殊教育如冬日温暖的阳光,照亮了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未来,带来了令人欣喜的转变。

  “老师好!”13岁的谌晓瑜一见到老师便用清晰的声音向其问好。很难想象,这个笑容灿烂的女孩曾经卧床2年之久。

  谌晓瑜是安化特校启二班的学生。3岁时因患脑膜炎成为植物人,直到5岁才苏醒。自2019年起,特校老师每月两次送教上门,既进行康复训练,又传授文化知识。“起初,晓瑜连坐都坐不稳。”送教老师胡浪回忆。经过6年的坚持,现在的晓瑜不仅学会了走路,还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今年秋天,在奶奶的陪伴下,她终于走进特校校园。

  而在另一个山村,谌宇豪正在自己的养鸡场里忙碌着。“罗校长,我今天捡了40个鸡蛋!好多顾客都来预订。”这位安化特校2025届毕业生,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

  从特校首批学生到自主创业者,谌宇豪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悉心培养。9年的教育,他不仅实现了生活自理,还掌握了烹饪技能。毕业后,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投入1.5万元创办养鸡场,目前饲养的108只蛋鸡每日产蛋约40枚,因品质优良而供不应求。

  在安化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特教工作者依然在路上执着前行。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教育的广度,用爱心拓展着教育的温度。正如谌宇豪父亲所说:“我希望孩子眼中有光,脸上有笑。”这正是所有特教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苏钢 谌曼婷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