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邓亮山在修剪油茶。卢静摄
深秋时节,走进安化县马路镇天鹅村的祖师界,海拔700余米的山巅薄雾轻笼,远山如黛,六旬林农邓亮山手执一把磨得锃亮的锄头,正沉浸式巡山。
途中偶遇不少上山“野采”野生板栗的村民,山顶民宿也迎来众多闻风而至的游客,打卡拍照,好不热闹。
面对山间的热闹,邓亮山只与村民简单“搭个话”,便转身钻进了他更为熟悉的林海。与亲手栽下的每一棵树独处,早已是他的日常。
“很多地方当年连上山的路都没有。”邓亮山说,“现在不一样了,好多游客、外乡人专门跑来这儿,只为晚上躺平数星星。”
从无路可走的荒山,到游客纷纷打卡的“网红大山”,邓亮山,这位安化县亮汉振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用近40年的坚守,在马路镇、奎溪镇两个乡镇的6个村,亲手栽下并抚育成林的面积累计超过2万余亩。曾经的荒山彻底“披上了绿装”,他的合作社也成为当地林业界的“天花板”。
数字背后,全是汗与泪的坚守。
邓亮山的故事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养不活人”的贫瘠大山,家境贫寒的他没有随大流外出务工,而是选择号召村民上山种树。他内心有个朴素的信念:总有一天,眼前的山要成为村民最大的“靠山”。
安化是林区,很多地方由于山高坡陡、交通基本靠走,村民一开始对种树没啥积极性。
转机发生在1991年。年轻的共产党员邓亮山,被村民推选为原大美村村党总支书。上任后,他带领村民硬核修路,就地取材。“路修到哪儿,树就种到哪儿。”他说,“路一通,大家的干劲就上来了。”
然而,树长大了,新问题也来了:“树下了山怎么变现?不能光种不赚啊。”
面对这个现实难题,邓亮山主动跑县城、闯市场,一次次敲开县林业局和各大木材市场的大门,寻找销路。1995年,在他的努力下,村里以集体名义成立了木材加工厂,把原本只能“白菜价”卖的原木,进行初加工,价值翻了几番。
当时大美村每年有上百立方米的采伐指标,邓亮山没有“躺平”吃老本,而是创新推出“更新费押金制”,采伐结算时暂扣部分费用作为造林押金,等林农完成开垦栽树后再全额返还。
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尽管邓亮山积极宣讲,但初期大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工作推进缓慢。为此,他决定带头示范,动员亲戚、朋友和邻居先行先试。首年即完成退耕还林1500余亩,并全部通过林业部门验收。
实实在在的政策兑现,极大地激发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性。次年,全村一举完成退耕还林3300余亩。至此,全村应退尽退的4800余亩耕地全部栽上了杉树和松树苗,如今都已绿荫成林。
原松柏村有一片500亩的石灰岩山地,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长期“摆烂”。邓亮山提出“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并自掏腰包垫资开发。如今,这片“不毛之地”成功逆袭,苗木长势一片良好。
澄坪村屠溪界有3500亩荒山没开发,他主动联系山主。由于山主分散,涉及两个乡镇4个村,意见不统一,签约难度大。但倔强的邓亮山不服输,硬是花了3个多月时间“软磨硬泡”,最终把协议搞定。历时3年,投资1200万元,终于让这片荒山“绿了屏”。
2009年,邓亮山卸任村干部,但他并没躺平,而是积极响应县里茶叶、油茶种植政策。祖师界因山高路远,土地常年闲置,他将这片地租下来,搞油茶林和茶园基地。2014年,投资1200万元,修通了黄金村、碧丹村与天鹅村三村相连的公路,特别是G536通往祖师界那段。在陡峭岩石上硬是开出一条8米宽的路,被当地人称为“现代愚公本公”。
他在山顶投资1500万元开发的茶园和油茶林基地,如今1100亩茶园排列整齐,2000亩油茶林绿荫如盖。再投1000万元,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的亮点景观,还建起了集厂房、住宿、办公、休闲于一体的文旅康养综合大楼。
近40多年时间里,邓亮山累计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如今所有林木全部成林,长势喜人。2万余亩山林中,有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用材林近万亩,中药材、油茶、茶叶为主的经济林万余亩,还完成了100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
绿色事业不仅绿了山头,也实实在在富了口袋。常年跟随他植树的100多个家庭,在收益好的年份,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他不仅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更带出了云边红、造顶山、千秋界等本土企业。他本人也因贡献突出,先后获评“安化县十大杰出青年”“安化县劳动模范”及“益阳市劳动模范”等。他所创立的亮汉振林业合作社,更是凭借出色表现,被评为“国家级林业合作社”。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