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古韵流芳 文旅融合新生

——看黄花溪村如何推动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1-03 09:07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缘奇桥。甘果摄

  深秋清晨,薄雾漫过大熊山,给安化县江南镇黄花溪村笼上一层薄纱。溪流旁的歇火铺,昔日破旧的老木屋,如今焕然一新;1500岁的梓叶槭树下,专家给古树“把脉”,村干部和村民跟着清理周边杂草;缘奇桥边,老支书王佑斌蹲在碑旁,带着几位游客辨认刻字:“这是康熙年间的,石碑里就藏着咱村的老故事。”古屋、古树、古桥伴着穿梭的游客,勾勒出这座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生动图景。

  作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世界万里茶道中国段申遗的重要起点,黄花溪村16.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着歇火铺、缘奇桥、鹞子尖古道等不少古迹。近些年,该村抱着“生态立村、旅游活村”的念头,把古村落保护、古商埠文化挖掘和文旅项目深度结合,让沉睡的历史资源,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保住古村文化根脉

  顺着临溪的长排木屋走,饱经风霜的廊柱木纹中,依稀可见岁月留下的深色痕迹,诉说着当年茶商马帮在此歇脚的繁忙景象。“这些房子是清代的歇火铺,过去茶商马帮都在这儿歇脚,前些年不少柱子都朽了。”村民王以戬是土生土长的黄花溪人,也是护着老房子的领头人。这些年,为了让老屋“活”过来,他跑遍周边几个县,寻着3栋要拆的老屋,把木料买下来,又在村里找了几位手艺好的老木匠,照着老法子加工修复。忙了几个月,一栋栋老屋慢慢找回往日模样,廊柱重新立得笔挺,映出当年的繁华。

  修鹞子尖古道时,村里让施工队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风貌”。能找到的遗失青石板,就尽量找回来,好重现茶马古道的老韵味。实在寻不回原石的地方,就用和原青石板质地、色泽相近的石材补配,确保修复后的古道看着连贯、整齐。如今,这条安化县内保存最完好的古茶道已经重新开通,成了游客体验茶马文化的核心线路。

  古迹护着,生态也护着,两边都不落下。今年9月,安化县林业局的专家特意来黄花溪村,给村里1500年树龄、全国不到500株的珍稀梓叶槭排查安全隐患。专家用专业设备测树干强度、查根系稳不稳,村干部和村民就主动清理周边杂物,还跟专家说起日常看到的生长情况。王佑斌说:“这棵树是我们的‘树王’,也是古村的见证人,护好它,就是护着咱的文化根脉。”

  激活古村文化基因

  黄花溪村的商埠文化,始于元朝末年的移民潮。先是王氏从新化迁来,后来罗、刘等姓也跟着搬进来,在鹞子尖古道和缘奇桥的路口聚成了集市。缘奇桥是安化现存最老的单拱石拱桥,不光是茶商从梅城进鹞子尖古道的起点,更是川、晋、粤、甘四省茶商的必经路。桥畔的碑刻记着不同时候修桥的事,也印着“茶马互市”的热闹过往。

  为了让这份文化“醒”过来,村里建了安化黄花溪鹞子尖古道旅游服务中心,打造“茶马文化体验区”。游客不光能户外徒步、溯溪避暑、坐竹筏观景,还能学着做米酒、摇蜂蜜、采茶制茶,体验民俗技艺。“来过的游客都说这里美,值得来。自2022年起,我们村已经接待了3万多名游客。”村党支部书记罗凯旋说。

  游客多了,古村热闹了,村民脸上的笑也多了。自服务中心运营以来,每年能带动周边120余人就业,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不用再背井离乡出去打工;还有村民把空着的房间改成民宿,今年“五一”,村里接待了2000多名游客,住下来的游客都说民宿环境好、服务周到、设施也全;村里的蜂蜜、土鸡等特色农产品也慢慢打开了销路,成了游客抢着买的伴手礼。村民罗功贵今年养了40多箱蜜蜂,单靠游客就卖了快500公斤,增收近10万元。

  天慢慢黑下来,古桥的影子在溪水里晃悠,好像在讲述从“茶商古道”到“文旅新村”的千年变化。在黄花溪,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正生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甘果 陈垚 曹超群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