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利厚村,一座总投资2.73亿元的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该电站将与区内已建成的大规模“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协同运行,共同构建“水上发电、岸边储能”的新型能源体系,探索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径。
在大通湖区4个乡镇的连片水域上,总装机容量达215.8万千瓦的“渔光互补”光伏矩阵星罗棋布。其中,国家电投190兆瓦项目与湖南能源集团80兆瓦项目组成的“双子星”,于2025年上半年实现全容量并网,犹如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千山红镇与河坝镇的碧波之上。这些采用预制管桩技术快速建成的光伏设施,不仅以每亩水域年均发电超1.2万度的效率创造经济价值,更通过科学设计的支架系统,在光伏板下孕育出鳜鱼、小龙虾等高附加值水产养殖基地。据测算,这种“顶棚发电、水下养殖”的立体模式使土地复合利用率提升200%,带动周边12个村集体年均增收逾300万元,真正实现“渔、电、环保”三重收益。
走进千山红镇190兆瓦项目现场,220千伏升压站与智能化集控中心构成智慧中枢。中国安能三局建设团队创新运用BIM三维建模和预应力管桩加固技术,攻克湖区复杂地质与汛期水位波动难题,创下单日安装5800块组件的行业纪录。更令人瞩目的是,项目搭载的AI鱼群监测系统和光伏板自动清洗装置,配合无人机巡检,构建起“发电—养殖—运维”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国网湖南电力研究院数据显示,这条通过7.865公里220kV线路接入华中电网的绿色电力通道,每年可输送相当于8.07万吨标煤的清洁能源,相当于再造森林5600亩。
大通湖区在新能源开发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建立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对候鸟迁徙通道、珍稀鱼类产卵区实施科学避让。通过推广生态修复类项目,企业主动承担池塘、植被等环境要素的系统修复责任。“我们创新实施的‘新能源+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让每个光伏组件都成为生态保护的守护者。”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表示。这种绿色发展理念催生出“风光渔”等多元应用场景,预计2025年全区新能源发电量将达5.78亿千瓦时,节省标准煤17.9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61万吨。
随着4个集中式光伏项目(总装机43万千瓦)在2025年陆续并网,大通湖区新能源产业矩阵日趋完善,形成“水上发电、岸边储能、智能调度”的新型能源体系。目前,大通湖区正在编制“十五五”新能源规划,计划通过“新能源+生态研学”“新能源+乡村振兴”等模式,将千山红镇打造成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基地。从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开工建设到“渔光互补”项目的全面铺开,大通湖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为底色,书写着湖南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