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

——大通湖区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1-05 08:59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向东村稻田里,秸秆打捆机正将秸秆打包成捆。李娜摄

  深秋,大通湖区的田野上不再有秸秆焚烧的滚滚浓烟,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秸秆打捆机在田间高效运转,将原本被视为废弃物的秸秆打包成捆,既守护了蓝天碧水,又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是大通湖区坚持“疏堵结合、以用促禁”,全面推进秸秆禁烧与资源化利用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大通湖区以“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为目标,构建起严密的监管体系,同时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径,推动“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秸秆收储利用方面,各镇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秸秆处理体系。千山红镇投资9万元建设占地21000平方米、存储能力达3000吨的镇级秸秆堆场,服务周边4个村、1500亩农田。堆场配备打包机、运输车,创新推出“农户上门+上门清运”双服务模式,既服务有运输能力的农户,也为老弱群体提供免费清运,自运营以来累计处理秸秆300吨,惠及350户,运输车辆日均运行8趟。堆场还吸纳3名固定员工与8名季节性用工,人均月增收3000元。金盆镇则着力打造秸秆综合利用闭环链条,已建成5家青贮加工点,打捆饲料包约4000个,处理玉米秸秆200吨,预计还将处理水稻秸秆超6000吨。镇里引进2家综合利用企业,设立6个收储点,形成“农户+收储点+企业”的高效利用模式。今年计划低茬收割22000亩、粉碎还田14000亩、打捆离田18000亩,推动秸秆多领域转化利用。北洲子镇通过屋场会、村村响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引导,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村民自发组建秸秆收集队,将秸秆制成干草饲料,日打包量最高可达3000亩。镇里引进湖南浩飞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新增饲料生产线,利用秸秆供热,预计年产值超1500万元,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河坝镇则打出“大小结合”的组合拳,引进2家专业加工企业,配套7台大型打捆设备,每日可处理约2800亩连片稻田秸秆,打包后运往企业加工成饲料;针对零散田块,扶持小型打捆机灵活作业,形成“大圆捆管连片、小方块顾零散”的互补模式,确保秸秆收储无死角、全覆盖。

  在监管方面,大通湖区构建起“区—镇—村—网格”四级责任体系。以金盆镇为例,通过“敲门行动”、宣传车、微信群等多渠道宣传,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并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网格员包户的责任机制,辅以“铁塔哨兵”、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形成立体化、智能化的监管网络,秸秆禁烧成效显著。

  目前,全区27个行政村均建成不低于1500平方米的村级秸秆堆积场,4个镇级中心集中归集稻草,形成“区级中心—镇级枢纽—村级节点”三级存储网络,累计服务农户1000余户。通过“农户上门+上门清运”双模式及稳定的产业链合作,不仅提升了秸秆综合效益,还创造了16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

  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大通湖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书写了秸秆治理的“大通湖答卷”。这片曾经的“焚烧重灾区”,如今已成为生态致富的“绿色样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李娜 周帅文 刘钊作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