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安化县,水库边的监控探头24小时盯着水位,村里的应急广播及时播报应急情况,暴雨天镇里的救援队十几分钟就能赶到……这个曾常年受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折腾”的山区大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已大大提升,近日还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
安化县49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是山林,167条河、溪穿境而过,还有40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前每到汛期,村干部就得挨家挨户敲门劝离;雨后,还要数着地质灾害隐患点巡逻。“最怕半夜下雨,一听见雷声就睡不着。”东坪镇干部王祉丹回忆。
改变,从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开始。县里成立创建小组,还到长沙市、江西大余县学经验。2020年到2024年,全县累计投入21.1亿元,用于防灾减灾基础工程、灾后恢复救助等工作;省、市应急管理部门解决创建工作专项经费120万元;县财政安排创建工作专项经费520万元,解决乡镇应急能力建设和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经费550万元,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有效。
“防”得细,“救”得快,百姓才安心。今年7月,冷市镇胡家村遇上强降雨,依靠“6小时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上门叫应”的“631”预警叫应机制,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将群众转移。56岁村民胡胜祥不舍新房,不愿离开,众人齐心力劝。10分钟后,屋后山体突发泥石流,房屋瞬间被冲毁。“真的太感谢政府了,要不是大家劝我离开,只怕现在人都没了。”胡胜祥说。
救援更快了。如今,安化县拥有10支县级专业救援队、24支乡镇应急救援队伍、433支村(社区)志愿者队伍。每支队伍都能快速出动,东坪、梅城等大镇5分钟能集合出发,偏远乡镇也能保证15分钟内到现场。
基层防线也越扎越牢。目前,安化县已按“完成‘八个规定动作’,建立‘六大体系’,实现应急救援‘三个统一’”的“863”模式建立应急站,有专门的委员会、救援队和物资储备点,2021年通过省市验收,评分在全市排第一。还成功创建江南镇黄石村等14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奎溪镇奎溪村等7个省级示范社区(村)。
如今的安化县,防灾减灾基础显著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日趋完善,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灾害损失逐年递减。“让老百姓不管遇到什么天气,都能睡得踏实”,这是安化对百姓的庄严承诺,也是这个山区大县矢志不渝的“安全使命”。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