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南县茅草街镇长春村接龙安置区,54岁的居民老陈和妻子正在乡村车间里熟练地整理虾笼网,动作麻利而专注。家里窗明几净,口袋收入稳定,女儿博士毕业,一桩一件,都让夫妻俩的眼里闪着光,心里满是踏实与欣慰。
老陈叫陈双武,曾因一场意外失去重体力劳动能力,家庭也随之陷入困境。2015年,转机出现,政府通过精准识别,将他们一家纳入建档立卡户。这项及时的帮扶,犹如雪中送炭,为当时正为女儿高中学费发愁的老陈减轻了不少压力,生活得以勉强维持。
回忆当年,老陈感慨:“那时经济非常拮据,全家挤在透风漏雨的破旧老屋里,根本无力改善生活。但我和妻子思想很统一,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走出去,用知识改变命运。”
老陈一家的困难,镇村干部看在眼里,多次为他们争取政策帮扶,使其顺利搬入接龙安置区的新房。宽敞明亮的客厅、整洁的厨房,让这个家终于安定了下来。
在助学政策的支持下,女儿也十分争气,一路从本科生攻读至博士毕业,如今已成为优秀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
“我们一家人能有今天,多亏了稳定的生活和政府的帮扶!”老陈说,幸福生活远不止这些。
搬进安置区后,管委会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主动对接,为他安排了物业水电工的岗位,工作轻松、离家又近。妻子也在小区配套的乡村车间——虾笼网厂找到了零活,编织虾笼、清洗虾子。夫妻二人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以前打工要跑很远,现在步行几分钟就能上班,既能顾家,每月还有稳定收入。”老陈说,这份稳定的工作,为家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底气。
如今的老陈,早已融入安置区的新生活。平时和邻居在小区广场散步,闲暇时帮妻子打理虾笼网,女儿逢年过节回家团聚——一家人的日子,温馨而圆满。
从政策兜底到安居乐业,从教育扶智到融入新家园,陈双武一家的命运转变,正是茅草街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精准帮扶的生动写照。
如今,在区位优越、设施齐全的接龙安置区,越来越多的脱贫户正像老陈一家那样,在政策的托举下,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卢静 李秉昌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