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为期半年的跟踪回访,11月16日,沅江市泗湖山镇北港村“家庭关系观察员”王志辉向镇婚姻矛盾调解工作室报告,村民李某、孙某夫妻俩关系回归和谐,孙某与公婆相处融洽。
今年4月,北港村妇联执委在例行周排查工作中,发现村民李某出现精神萎靡、回避家庭话题等异常情况。经深入了解,确认李某与妻子孙某因家庭矛盾发生激烈冲突,正处于闹离婚阶段。孙某情绪激动,曾多次出现极端行为。
镇婚调室接报后,立即启动“黄色干预”机制,组建“调解员+心理老师”小组进行初步疏导。因双方仍坚持离婚,沅江市婚姻矛盾调解委员会随即启动“红色化解”机制,开展背靠背深度访谈,引导孙某洞察强势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疏导李某长期压抑的情绪压力,双方签订《情绪冷静期协议》,约定争吵暂停24小时,有效防止极端行为。
按下争吵“暂停键”后,沅江市启动三级联动工作网络键,由村一级家庭关系观察员进行回访,重点关注“孙某与公婆互动”与“李某家庭决策参与感”两项指标,确保矛盾不反弹。在此期间,通过“线下+线上”双轨赋能:线下组织参与“家和文化”调解会、签订责任承诺书、开展角色互换模拟以增强共情;线上为孙某提供情绪管理课程,帮助其学习理性处理情绪的技巧,为李某建立心理支持档案并推送户外垂钓、兄弟圈层倾诉等本土化的“男性压力释放指南”,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情感出口。目前,夫妻双方已放弃离婚,饭桌上一家人出现了久违的说笑。
上述案例是沅江市婚姻家庭矛盾调解“432”工作法的成功实践之一。其关键在于:村级前沿发现、镇市两级快速联动;依托“四色”机制实现分级精准干预;并通过个性化、本土化的综合施策,成功将一桩高危婚姻危机转化为家庭成长的契机,有力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据沅江市婚调解委负责人王青介绍,“432”工作法每年化解近500件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今年已成功化解386件。2014年以来,共计调解案件4600余件,110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拾婚姻幸福感。
2014年,沅江市委政法委牵头,联合妇联、民政、司法等多部门,成立了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委员会,由30名轮流坐班的志愿者、31名专业心理咨询师、33名法律工作者共同组建百人婚调团队。近年来,沅江市婚调工作进一步推陈出新,推行四色分级、三级联动、线上线下“432”工作法,破解婚恋纠纷化解难题,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取得了很大成效。
“四色分级”化解机制主要实现纠纷全周期管理。绿色为预防阶段,黄色为干预阶段,红色为化解阶段,蓝色则是守护阶段。四个阶段体现为结婚前教育、登记后监测、离婚冷静期建档攻坚、婚姻结束后持续关怀。沅江市将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纳入婚姻登记的流程,创新嵌入“绿色婚姻成长礼包”,将普法教育、心理测评与沟通课程有机结合,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赋能”。
依托覆盖镇村的妇联执委与志愿者网络,沅江市常态化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动态监测与早期识别有离婚意向的家庭,一旦发现相关情况,立即启动“黄色干预”机制,由专业调解员与心理咨询师组成服务团队,根据当事人具体情况,“一户一策”定制调解方案。通过“情、理、法”相融合的调解方法,提供心理疏导与法律指引,有效化解对立情绪,降低冲动型离婚比例。
琼湖街道、草尾镇、泗湖山镇等多个乡镇(街道)妇联设立了“姐妹心理驿站”,这些红色驿站被称为离婚冷静期挽救婚姻的“黄金窗口”。工作人员对进入冷静期的离婚案件实行分级建档、重点管理。调解团队通过主动上门沟通、专业心理疏导和系统性情感修复,全力化解对立、挽救婚姻。对于感情确已破裂的夫妻,则着力引导理性协商,帮助其“好聚好散”,实现和平分手与关系和解。机制实施以来,全市未发生一起因婚姻家庭矛盾激化引发的个人极端事件。
婚姻结束不意味着形同陌路。在蓝色守护阶段,沅江市婚调组织持续实施人文关怀,针对贫困离异家庭,由沅江市委政法委牵头,整合司法、民政、妇联、团委等多部门资源,为离异家庭妇女、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帮扶与持续的精神陪伴,防止因心理落差或生活困难引发次生问题,有效阻止矛盾反弹与激化。
沅江市通过“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工作同频共振。沅江市级层面,以婚调委为指挥中枢,负责统筹协调、提供专业支撑并攻坚疑难案件;乡镇层面,设立标准化调解工作室,承担承上启下职能,有效处置村级上报的复杂矛盾;村级层面,则广泛发挥妇联执委、“巾帼法律明白人”的作用,实现“村村都有婚调员”,筑牢基层调解第一道防线。
镇村妇联执委和志愿者作为“移动探头”,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调处家常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村”;复杂矛盾通过微信群即时上报至乡镇联动处置;棘手难题则汇总至沅江市婚调委,由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方案。同时,沅江市婚调委在处理涉及家庭暴力、财产分配等复杂案件时,会组织镇村力量上门沟通,并持续关注重点家庭,形成“自上而下指导、自下而上反馈”的双向联动闭环。
沅江市婚姻矛盾调解实施“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线下服务突出精准与温度。沅江市文化馆、作家协会、融媒体中心通过挖掘本地“善孝”文化,拍短剧,请村民自己当角色,引导夫妻互写“真情家书”、共演“调解剧”,让“家和万事兴”的传统在观剧中引起情感共鸣,极大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与人文亲和力。线上服务注重高效与便捷。婚调人员主动融入数字技术学习,组织专业志愿者入驻“松果倾诉”“壹心理”等知名平台,开设云端调解室,提供“7×24小时”在线的弹性指导和即时支持,突破服务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