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金钥匙”开创新局面

——赫山区八字哨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一线观察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1-27 08:58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镇村干部检查秸秆灭茬后的效果。卢静摄

  秋收后的赫山区八字哨镇,田间不见烟火,但见新绿。这个曾因秸秆焚烧问题被重点监督的乡镇,今年实现了从“重点监管”到“零火点”的转变。为探寻这一转变的根源,11月25日,记者深入八字哨镇田间地头,发现其秘诀在于一套“精准治理”的组合拳,以差异化政策科学引导,以挂图作战压实网格责任,以“一村一策”分类推进,成功打通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治理,巧破秸秆处理难题

  八字哨镇拥有农田30750亩,双季稻种植比例高,粮食丰收的背后,是同样“丰产”的秸秆。秸秆禁烧一直是基层治理的现实难题。既要种好“爱国粮”,又要守护“蓝天白云”,这双重任务考验着当地的治理智慧。

  今年以来,八字哨镇从“堵”的源头入手,强化顶层设计,推出一套精细分类、奖罚分明的政策体系,推动秸秆处理从“难管控”向“不用烧”转变。

  赫山区制定的秸秆补贴政策出台后,八字哨镇因地制宜科学细化实施方案,依据处理方式的风险等级设置差异化补贴标准,推行低茬收割并从源头上减少秸秆存量的,可获得每亩5元补贴;若持续到明年春耕未发生一处火点,再奖励5元/亩。对将秸秆打捆离田的,补贴标准提高至10元/亩;而采取直接翻耕还田这一最优方式的,可享受全额16元/亩的补贴。

  “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农户主动选择更符合实际、更低风险、更环保的秸秆处理方式。”八字哨镇党委书记汤平说。

  政策实施后,各村积极响应。在白濒湖村,村党总支书记蒋文照表示,政策让村民感受到了政府推动禁烧的决心。收割期间,该村大力推进低茬收割,要求秸秆全部粉碎还田。“粉碎后就难以复燃。政策导向明确,我们就必须从源头杜绝大面积焚烧的可能。”蒋文照说。

  在高粱坪村,则通过屋场会、村民代表会、线上微信群和“村村响”广播等多渠道广泛宣传,使政策入脑入心。村里还组建了巡逻队,发动党员群众共同监督,一旦发现火点隐患,立即依照村规民约处置。

  挂图作战,善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在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的同时,八字哨镇同步实施“挂图作战”机制,依托《网格化包户、包丘管控责任表》与《部门包服务管理对象管控责任表》,将“疏”的治理理念落到实处,推动责任到人、分类施策,构建起一张覆盖全镇的精准治理网络。

  该体系明确“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组”,在全镇7个村(社区)组建工作专班,确保“每户有人管、每丘田有人负责”。各职能站所依据服务范围,对特定群体开展“点对点”宣传与管控,实现从田间到人头的无缝衔接。

  例如,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面向全镇1600余名低保、特困、残疾及临时救助人员,组织4个工作组联合村民政专干,在4天内完成全面走访宣传,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部分有抵触情绪的群众,持续开展耐心沟通,在政策解释中融入人文关怀,有效化解心结。

  镇党建办则聚焦“党员干部”这一关键群体,对全镇1200多名在职和退休党员干部及其亲属的种田情况全面摸底,印发《秸秆禁烧“六要六不要”行动指南》,明确行为规范。各村(社区)通过主题党日、村民会议集中学习,对流动党员则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宣传抽查,推动全员覆盖、全程示范,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的良好氛围。

  通过“部门包服务管理对象”机制,全镇精准覆盖约7000名服务对象,占人口近四分之一。谈及“挂图作战”的实践效果,汤平说:“让群众最信服的人去讲政策,让党员管好自家田,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为禁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村一策,构建秸秆治理新格局

  能迅速打开局面,八字哨镇的另一关键举措在于精准实行“一村一策”。今年以来,全镇发展万亩绿肥,并综合运用打捆离田、低茬收割、灭茬粉碎、翻耕四种方式,探索出多条贴合村情、务实管用的治理路径。

  作为全国文明村的高粱坪村,曾因打捆离田模式受天气制约而遭遇瓶颈。为此,种粮大户周立强、周艳群等人主动赴周边乡镇学习,引进先进灭茬机械,推动全村转向“灭茬粉碎、就地还田”的新路径。

  同样采用灭茬模式的岭湖村,在短短十余天内便将技术推广至全村4800多亩农田。现场可见,灭茬后的秸秆结构被彻底破坏,镇村干部蹲地查验后,岭湖村党总支书记夏献宗说:“已经完全烧不起来了。”

  与此同时,高粱坪村与金家堤村也各自发展绿肥种植,通过绿肥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耕地地力。镇派高粱坪村第一书记祝中良坦言:“作为粮食主产镇,恢复发展绿肥生产曾是推广的难点,但我们正在积极尝试突破。”

  而白濒湖村则采取“低茬收割+粉碎还田+绿肥全覆盖”的组合策略。多年来,白濒湖村实施的是订单农业。在“一村一策”推行后,村党支部书记蒋文照强烈主张采用这一模式。他认为,这是禁烧要求,也是提升稻谷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低茬收割与粉碎能加速秸秆腐解,转化为有机质;绿肥则直接提升地力。两者结合,才能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让我们的大米品质更优。”蒋文照说。

  为推动落实,村里邀请农技专家现场讲解,并组织片干部在田头监督收割机作业,确保低茬收割执行到位。“这也是我们订单农业的要求,种植技术必须与品牌品质相匹配。”蒋文照说。

  得益于前瞻性部署,晚稻一收割完毕,无人机便及时飞播绿肥种子。随后的几场秋雨,使低茬秸秆充分湿润,难以点燃;而迅速萌发的绿肥则形成了生态覆盖,彻底消除了秸秆焚烧的空间。最终,白濒湖村率先完成了秸秆综合处理任务。

  这些从点上探索、面上开花的生动实践,正是八字哨镇秸秆治理成功破题的一个缩影。此外,金家堤、大湖村、竹湖村等村庄也结合村情,分别走上了打捆离田、低茬收割、翻耕等差异化路径。据统计,全镇今年共投入引进灭茬、翻耕、打捆、无人机等设备96台,数百名党员干部投身一线,共同打开了八字哨镇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卢静 王晓明 徐婷玉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