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阳光下,蒸钵湖水面波光粼粼,上千只大雁在宁静的湖泊上悠然嬉戏,数十只小天鹅互相追逐,不远处的水域,上万只野鸭随波起伏……手持望远镜和长镜头相机的工作人员,经过几天的观察,记录到黑鹳、白琵鹭、大雁、小天鹅、灰鹤等各种珍稀候鸟七八种,种群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多。
前不久,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沅江市管理局工作人员还观察到12只江豚在赤磊洪道畅游嬉戏的情景,他们立即对沿线水岸开展巡查,提醒部分船舶绕道航行,叫停正在施工的生态修复项目,对附近居民进行保护宣讲。
每天从早到晚,沅江市有80余名巡护员从南到北,对南洞庭湿地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入冬以来,我们对南洞庭栖息的候鸟多样性重点观察,已记录的候鸟种群数量有3万多只,珍稀鸟类12种。”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沅江市管理局副局长谢雪庚介绍。
11月25日,在撂刀口水域,撂刀口管理站站长梁俊带领巡护队员开展日常巡护。执法快艇行至嘉兴湖时,无人机完整记录下400多只白鹭振翅飞翔的壮观景象。结束巡护后,队员们严格按规完成登记工作。在车便湖水域,工作人员驾驶巡查车对核心保护区开展巡查,同时通过无人机对候鸟进行观察与记录。这种“陆空一体”的巡查模式既有效提升了监测效率,还能震慑违规行为。入冬以来,巡查人员及时制止6起违规破坏举动,救助10多只受伤动物。
曾经,南洞庭湿地保护区面临巡护力量不足导致违规行为难发现、群众保护意识薄弱致使破坏行为时有发生、野生动物致农作物受损引发的保护与民生矛盾三大难题,“十四五”以来,沅江市针对性发力,加大投入,增加巡护员队伍,由原来的10多人增加到80多人。升级巡护设备,增添快艇、无人机、红外线远程监控,实现人防加技防“陆空一体化”。常态化开展科普政策保护宣传,群众政策知晓率显著提升,保护区违规行为同比下降。建立农户补偿机制,实现周边农户全覆盖,三大痛点得到有效缓解。
“十四五”期间,沅江市南洞庭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累计清拆矮围222个,恢复被侵占湿地21.3万亩。截至今年11月初,累计修复退化湿地26.37万亩、麋鹿栖息地0.44万亩。观察到的鸟类种类增至284种,去年到今年越冬水鸟达12.3万只,较2020年增长3倍。麋鹿数量达170头、长江江豚110余头,爬行类、哺乳类数量逐年上升。南洞庭湖水质从2017年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目前,沅江市利用冬季晴好天气,正在开展浅滩、生境岛、深水区安全平台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在“十五五”规划中,预计修复杨树清退基地20万亩,人工促进湿地植被恢复20万亩,岸线河湖洲滩及退化湿地5万亩。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