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长沙、沈阳等多地发现猴痘病例,不少市民心中存在疑惑和恐慌:猴痘究竟是什么?怎么传播?如何预防?7月8日,市疾控中心特别发布提醒:猴痘是可以预防的,市民应提高猴痘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做好自我症状监测。“目前公众感染的风险低,但应做好个人健康防护。”疾控专家表示,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病例出现症状前4天可能具有传染性。该疾病潜伏期有5至21天,多为6至13天,症状包括在感染后数天内出现发热、剧烈头痛、肌肉痛和淋巴结肿大,在发热后约1至3天,口腔内会出现溃疡,身体其他部位会出现皮疹。症状持续14至21天后,患者通常会自行痊愈。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人体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第一,不接触感染猴痘的动物和感染猴痘的病人;第二,不跟病人共用物品;第三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以及做好手的卫生。”专家表示,猴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特殊治疗,市民不必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即可。
专家提醒,如出现猴痘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有猴痘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接触史;有同性性行为或性伴有同性性行为史;有地方性流行区动物或可疑动物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接触史)者,自最后接触/暴露之日算起21天内,每天做好体温监测和症状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接触,避免与免疫低下人员、儿童、老人、孕妇及其他人员的直接接触,避免与宠物等动物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
同时,要严格做好个人卫生,外出时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及密闭空间,减少非必要的外出旅行。自我健康监测期间若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或暴露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